说起来这个奥布莱恩,这名字让我印象挺深的,倒不是因为哪个具体的人,更像是我自个儿琢磨事儿的时候,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个符号。
大概是去年,我手头负责一个挺麻烦的项目协调。你知道的,人一多,部门一多,那事儿就复杂了。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都说没问题,都说支持,可真推下去的时候,总感觉有那么点不对劲,磕磕绊绊的。
一开始我没多想,就觉得可能是沟通不到位,或者是流程有点小毛病。我就闷着头使劲,天天开会,一个个去聊,把话掰开了揉碎了说。效果?有一点,但总觉得没到根儿上。就好像你在推一个很重的箱子,感觉前面有人帮你,但箱子底下好像又有人偷偷在往后拽。
琢磨过程
那段时间挺累的,晚上回家也琢磨。有时候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在想,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把所有相关的邮件、会议记录、聊天记录都翻出来看,一条条捋。
后来有一天,偶然看到一本书里的评论,提到了“奥布莱恩”这个角色(好像是那本讲思想控制的小说里的?记不太清了),说他那种表面温和、实际上掌控一切的感觉。当时脑子“嗡”一下,好像有根弦被拨动了。
我不是说我们项目里真有这么个人,那太夸张了。但那种感觉,那种“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的感觉,让我开始换个角度想问题。
- 我是不是太相信表面上的“没问题”了?
- 是不是有些隐性的阻力,大家嘴上不说,但心里有想法?
- 是不是有些人的利益,跟项目推进的方向不太一致?
改变做法
想通了这点,我就不再光使蛮劲儿了。我开始多听少说,尤其是非正式场合,留心听大家的抱怨、牢骚,哪怕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我还找了几个信得过的老哥们,侧面打听了一下情况。
果然,了解到一些背后的弯弯绕。比如,某个环节的负责人觉得这个项目会增加他们部门的工作量,但又没给相应的资源;还有人觉得项目成功了,功劳也不是他的,所以就“不主动、不拒绝”。
知道了这些,我就调整了策略。不再是简单地催进度,而是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隐性问题”。
- 缺资源的,我去帮着协调看能不能申请到。
- 怕没功劳的,我主动在公开场合多提他们的贡献,让领导也知道。
- 有顾虑的,私下多沟通,把利弊讲清楚,也听听他们的建议。
这么一搞,局面慢慢就打开了。虽然还是有困难,但那种暗地里使绊子的感觉少了很多,大家的目标逐渐趋同了。
所以你看,这个“奥布莱恩”对我来说,不是具体指谁,它更像是一个提醒。提醒我有时候不能光看表面,得往深里瞅瞅,看看水面下边是不是有暗流。这算是我实践中的一点小体会,挺管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