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马斯格雷夫这档子事儿,我没正儿八经啃过那些理论大部头。他提的那些个什么“经济发展阶段”,“公共支出”啥的,倒是让我想起我之前亲身经历过的一个项目,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
那大概是几年前了,我被拉去参与一个地方上的项目。名头可响亮了,说是要改善基础建设,带动周边经济,听上去就特别符合马斯格雷夫说的那种,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得大力投钱搞基建的意思。
项目启动:画饼阶段
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开了好几次动员大会,请了不少所谓的“专家”来站台。PPT做得是花里胡哨,各种宏伟蓝图,数据模型一套一套的。核心思想就是:
- 政府现在投一大笔钱进去。
- 把路修把环境搞
- 然后就能吸引投资,老百姓收入就能提高。
- 最终实现经济腾飞,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听得我当时也是热血沸腾,觉得这下能干点实事儿,能亲眼看到理论怎么变成现实了。
实际操作:一地鸡毛
可真干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就是钱的问题。预算看着挺大一笔,但真正落到具体执行层面,那真是层层“过手”,七扣八扣。想买点好点的材料,或者引进个新点的技术设备,申请流程能把你跑断腿。经常是为了省点小钱,整个工程质量打折扣,或者工期一拖再拖。
然后是部门协调。一个项目牵扯到好几个部门,个个都想说了算,又个个都不想担责任。开协调会,往往就是扯皮会。你推给我,我推给你。有时候为了一件屁大点的事儿,能来回折腾好几个星期。效率?不存在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规划上的小调整,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意见不统一,硬是僵持了一个多月。项目就那么干耗着,每天都在烧钱,但就是没进展。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公共支出”倒是支出去了,但这效率,这效果,真的能达到理论里说的那么好吗?
结果与反思
那个项目是怎么样了?拖拖拉拉好几年,算是勉强搞完了。外观看着还行,但实际效果,跟当初画的那个大饼比,差得远了。所谓的“带动经济”,感觉更像是养活了一批承包商和相关人员,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改善,感知不强。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一个挺糙的道理:那些经济学家总结的理论,比如马斯格雷夫这些,可能宏观上看有它的道理,能解释一些大趋势。但具体到现实里,事情能不能干成,干成什么样,更多是人的问题,是执行的问题,是各种具体细节的博弈。理论是骨架,但血肉怎么长,长成啥样,那真是千差万别。
后来我就离开了那个环境。现在回头想想,那段经历也挺宝贵的,至少让我知道了,很多事情,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理论指导实践?有时候,实践能把理论怼得哑口无言。这可能就是我从“马斯格雷夫”这个名字联想到的,最实在的体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