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我就琢磨一件事儿,怎么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得更细致点。以前,干啥都毛毛躁躁的,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但后来发现,很多东西,差一点就差很多。所以我就开始了自己的“精细入微”实践,拿我每天早上捣鼓那杯手冲咖啡来说。
我也是瞎冲,豆子随便舀一勺,水烧开了就哗往下倒,味道嘛时好时坏,全凭运气。后来我就觉得,不行,得讲究点儿。
开始行动
第一步,我先去搞了个电子秤。对,就是那种厨房用的小秤,能精确到0.1克。以前凭感觉舀豆子,现在不了,每次都规规矩矩称上15克。不多不少,就这个数。
第二步,磨豆子。以前那个电动搅拌机打出来的粉,粗的粗细的细,根本不均匀。我一咬牙,换了个手摇磨豆机。虽然费点劲,但是能自己调粗细。我就对着网上人家说的,一点点试,调到大概砂糖那样的粗细度。每次磨之前,还得把上次残留的细粉清干净。
第三步,水温。这个以前从没注意过。烧开了就用。后来才知道,水太烫了会把咖啡烫坏,味道发苦。我又搞了个温度计。现在是把水烧开,然后稍微等一等,等到温度降到大概92度左右,才开始用。
精细操作过程
然后就是冲泡的过程了,这里面的门道感觉更多:
- 先把滤纸放进滤杯,用热水整个浇一遍。这步人家说叫“湿润滤纸”,能去掉纸味,还能预热一下滤杯和下面的分享壶。这水得倒掉,不能留着。
- 倒进磨好的咖啡粉,轻轻拍平,中间稍微扒拉个小坑出来。
- 接着是最关键的一步,叫“闷蒸”。用刚烧好的热水,从中心开始,慢慢地画圈,把所有咖啡粉都浸湿,水量大概是咖啡粉的两倍,也就是30克水左右。然后就停下来,等着。你会看到咖啡粉像小面包一样鼓起来,冒着泡,散发出特别香的味道。这个过程我一般等个30秒。
- 闷蒸完了,就开始正式注水了。还是用那细嘴壶,保持水流稳定,不大不小,慢慢地从中心往外画圈,再绕回来。注意不能直接冲到滤纸上。得分几次注水,注一点,等水位下去一点,再继续注。整个过程得控制好水量和时间。我一般冲个250克左右的水,总时间控制在2分半到3分钟。
观察与调整
冲完之后,也不是就完事了。我得赶紧尝尝味道。有时候觉得有点涩,下次可能就把研磨度调粗一点点,或者水温稍微降一度。有时候觉得味道太淡了,那下次可能就稍微磨细一点,或者水流再慢一点,让水和咖啡粉接触时间长一点。
就是这样,每次冲完,都根据这回的味道,琢磨下次怎么能更好一点点。记录下来,每次做微小的调整。一开始真是手忙脚乱,不是这忘了就是那错了。
成果
但坚持下来,大概个把月,现在早上这杯咖啡的味道,确实比以前稳定多了,也好喝多了。虽然每天早上多花个十来分钟,但感觉挺值的。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很多事儿,你真的得沉下心,一点一点抠细节,才能把它做这种“精细入微”的感觉,挺踏实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