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普莱斯利,也就是大家喊的“猫王”,我一开始没啥特别感觉。就是知道这么个人,挺有名的摇滚明星嘛歌可能也零星听过一两首,但没往心里去。
后来有段时间,也不知道咋回事,就突然想琢磨琢磨这个人。就跟搞个小项目似的,我管这叫我的‘普莱斯利实践’。纯粹是好奇心驱动,想看看他到底牛在哪儿,怎么就能火成那样。
我的实践过程
第一步,就是听歌。我找他好多歌来听,从早期的到后来的。不得不说,早期的录音,像什么《Heartbreak Hotel》、《Hound Dog》、《Jailhouse Rock》这些,确实带劲,那股子活力,混合乡村、布鲁斯的味儿,在当时肯定炸裂。能感觉到那种原始的冲劲儿。
光听歌不过瘾,第二步,我就开始扒拉他的资料和影像。
- 看他以前的演出录像,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我的天,那扭胯,那台风,那跟观众的互动,确实有魅力。难怪那么多人为他疯狂。放现在看,也还是挺有感染力的。
- 解他咋从一个开卡车的穷小子变成巨星的,这过程挺传奇的。密西西比出来,到孟菲斯录歌,一下就火。这里面有机遇,也有他自身的特点。
- 也看一些他后期的东西,比如七十年代的演唱会。这时候感觉就不太一样。人胖,穿着闪亮的演出服,虽然场面宏大,但总感觉少点早期的锐气,多些疲惫和模式化。
第三步,就是琢磨。我把这些听到的、看到的放一起想。这个人的人生轨迹变化太大。从一个打破常规、充满活力的青年偶像,变成后来被供在神坛上,有点身不由己的“国王”。
这琢磨来琢磨去,我就发现个事儿。这人,一旦被捧得太高,或者说被一种形象固定住,就容易下不来台。你看他后期,感觉就是被困住,被他那个“猫王”的名头给框死。他想做的和他能做的,或者说大家希望他做的,可能已经不一样。他想变,估计也难,周围的环境、商业的运作可能都不允许。
这跟我自己瞎琢磨一些事儿有点像。有时候你做一件事,一开始凭兴趣,搞得挺开心。后来稍微有点小名气,或者说被几个人知道、认可,就感觉有压力,好像得一直保持那个‘范儿’,要符合别人的期待,反而可能就没最初那么自由自在,甚至会有点烦。
实践的感受
所以我的‘普莱斯利实践’到感觉不光是解一个摇滚明星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看到一个人从辉煌到挣扎的过程,挺唏嘘的。他确实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把乡村和布鲁斯那么一搅和,搞出摇滚乐的新东西,影响后面很多人,这挺牛。但后来的人生,被名气、药物、健康问题困扰,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这回“实践”挺有意思,让我对这个名字背后的人和事,有更立体一点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符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