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来就被绕晕了
那天在书店角落摸到高桥哲也的《反哲学入门》,光看封面上那堆“存在”“伦理”“死”的大字就有点发怵。翻了两页,满眼都是“形而上学”“解构”这种词,跟天书似的。硬着头皮买了回去,坐书房里瞪着第一章节快半小时——字都认识,凑一块儿愣是不知道他想说头疼,是真头疼。
死磕没用,得换个路子
直接扔开书,先上网搜了一堆讲座视频,找了个讲得最慢的当背景音放着。洗碗、拖地都开着听,虽然大半还是云里雾里,但至少耳朵里灌进去几个反复蹦跶的关键词:“记忆的政治”“暴力与正义的关系”“他者性”。心里大概有了个模糊的影子:这人好像老在拆解那些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概念,尤其是跟战争、历史记忆有关的。
重新摸回那本书,这回学乖了:
- 找核心问题:每章开头结尾使劲读,用笔划拉出他到底想解决啥疑问。比如有一章反复质问“为什么战争受害者总是被遗忘?”,这就比抽象的术语好懂多了。
- 跟现实挂钩:看到他讲“国家暴力”,直接联想新闻里那些扯皮的历史教科书争议;说“话语权”,立刻想到网上吵翻天的热搜事件——把他那些大词往现实案例上套,突然就有点通了。
- 对比着读:单独看他一段话还是懵,干脆把他的观点和我之前看的《菊与刀》里日本国民性分析放一块儿琢磨。发现他根本是在推翻某些“传统解释”,说那些解释掩盖了真问题!这么一对比,他那套“解构”的意思突然就亮了。
折腾大半个月,总算摸着点门道
这么来回折腾几周,书架边堆满了写满鬼画符的便签纸。有天半夜啃他那篇《关于靖国神社的思考》,读到他说“哀悼被国家绑架成了工具”,手里咖啡杯差点没拿稳——以前只觉得参拜是政治问题,完全没想过那些普通家庭的悲伤记忆会被这样利用!背脊发凉的感觉上来了,算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他思想的冲击力。
后来整理笔记,发现绕不开三个笨办法:
- 揪住他到底在问什么(别被术语吓跑,先找问题)
- 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扔进去想(书里的概念立刻变鲜活)
- 拉其他熟悉的东西来打架(一对比就看出他厉害在哪)
搞哲学跟相亲似的,光听介绍根本没用,非得自己处一处,处得满头包了,才可能在某瞬间有点开窍。反正我那本《反哲学入门》书边都卷了,现在当工具书用,碰上社会事件就翻翻他怎么看类似问题——别说,比刷微博清醒多了。
(插句闲话:上周陪老婆准备教资考试,她背教育理论背到哭。我顺手把高桥拆解“国家意识形态”那段讲给她听,她愣了半天说:“你们搞哲学的,是不是专治各种想”我觉得这评价比啥学术赞美都实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