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手机看到个帖子讨论古代官职,突然想起电视剧里常出现的"翰林"俩字。正巧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看见个戴乌纱帽的官儿被叫"唐翰林",挠着后脑勺琢磨:这到底是干啥的?总不能就是帮皇帝写材料的?
顺手在搜索框里咔咔敲下"唐朝翰林是啥部门",结果跳出来满屏的文言文史料。先点进《新唐书》瞟了几眼,发现这翰林院居然就在大明宫里办公!赶紧翻出唐朝长安城地图比划,好家伙,离皇帝寝殿就隔两条宫道。这地理位置明摆着是皇帝的心腹机构,跟我原先猜的文书处完全两码事。
查资料差点掉进术语坑
接着扒翰林学士的日常工作记录,眼珠子差点被"知制诰""承旨"这些词绕晕。耐着性子对照《通典》和现代论文才发现:他们干的根本不止抄抄写写!有个叫白居易的翰林学士值班日记里写着,半夜三更被太监喊醒进宫,原来吐蕃打仗的军报到了,皇帝急着要对策文书。老白揉着眼睛研墨,天亮前就得把作战方案写明白。
最让我拍大腿的是扒到份进士考试档案。某年科举考题落款居然是"翰林学士承旨李绅",这才搞懂原来连状元试卷都是翰林院批的!顺手搜了下李绅背景——乖乖,这老哥当年同时管着帮皇帝写诏书、给太子讲课、还兼着礼部侍郎的差事,活脱脱是个全能型工具人。
搞懂权力链的关键转折
查得正上头时,电脑突然弹出低电量警报。插着充电器继续扒《资治通鉴》,在唐德宗年间记录里挖到宝:某天宰相们集体罢官抗议,皇帝转头就把政务全塞给翰林学士陆贽处理。这个真空期翰林院直接接管了宰相办公室,连官员任免文件都盖翰林院的章。难怪后来陆贽升宰相跟坐火箭似的,这分明是皇帝的小型内阁!
把各处零碎信息拼起来才看明白:
- 翰林学士刚开始就是皇帝秘书处,后来变成人才储备库
- 穿紫袍的翰林承旨实际权力比部分三品官还大
- 安史之乱后连调兵文书都由翰林院直接签发
查完合上笔记本都下午三点了,泡面汤都凝成冻状。要说这"唐翰林"哪是个清闲部门,根本就是皇帝的紧急救火队兼机要秘书处兼未来宰相培训班!下次再看到古装剧里翰林官悠闲喝茶的场景,非得发弹幕吐槽不可。不过翰林学士当年要是穿越到估计个个都是007工作制的卷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