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网上老有人说红脖子都是穷得叮当响的白人,我一听就觉得不对劲。我自己琢磨着,得亲自看看实际情况,省得瞎猜误人子弟。
我开车跑了一趟乡下,就挑了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小镇子。那儿住了不少老农民和工人,典型的红脖子聚居区。出发那天,我一大早就扛上背包,顺手塞了瓶水和几个三明治,直奔村口的小餐馆。到了地方,我一屁股坐下,点了个汉堡当早餐,边吃边观察周围。
环视一圈,发现馆子里七八个人,有穿工装的,有戴牛仔帽的,全是白皮肤当地人。我跟服务员聊了两句,问他们生活咋样。服务员叫老乔,六十来岁,边擦桌子边笑:“俺们这儿可不少有钱的主儿,你看隔壁老王,开大农场的,去年还买了新卡车。”我一听就愣了下,这跟我以为的穷光蛋印象对不上号。
我决定访谈几个邻居。开车转悠了一圈,我停在路边,见有人修理拖拉机,就凑过去搭话。那人叫比尔,三十多岁,皮肤晒得黑红。他说:“我自个儿家开了个修车厂,日子过得不赖,还供娃上大学。”我又问了隔壁的玛丽大婶,她在家养鸡卖鸡蛋,每年还能挣个小几万。看,这经济状况变化多端,有穷的有富的,哪能一棍子打死?
然后,我跑去了当地的集会点,像个小广场,每到周末就热闹。我亲眼瞧见有人卖自家种的水果,一摊位一个价,贵的能卖十几刀一斤。他们还搞了场小音乐会,几个年轻人弹吉他唱歌,聊起来说这是祖传手艺。这时候,我突然悟出一个点:文化根子深着,不是穷就代表没生活乐趣,人家活得挺有滋味的。
之后,我还想了解更深层的事儿,就跟着去了趟社区聚会。那儿堆满了海报和传单,大家在谈怎么改善教育,讨论得热火朝天。我旁听了半天,有个哥们儿站起来吼:“我们村小学新修了图书馆,大伙儿凑钱盖的!”这让我又记下一点:教育积极性高,不少人懂长远打算,真不是啥文盲大集合。
回家整理笔记,我琢磨出三点破误解的真相:
- 经济状况千差万别,有人开买卖挣钱,有人打工糊口,哪能全归穷了
- 生活文化丰富,聚会、音乐、手工艺,活出自己特色
- 教育投入大,家长操心娃上学,社区合力搞建设
整个实践下来,我彻底改观了。本来以为就是个调查活儿,结果闹出点小风波。有一次聚会,我被误认成记者,几个大哥围上来问东问西,差点儿闹僵。靠解释半天,说我是来学经验的,才化险为夷。这事儿过后,我老婆还说:“你查这个干不如在家歇歇。”可我乐意,现在每次遇到类似话题,我就直接甩这三条,省得别人瞎咧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