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完班回家路上刷手机,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卢卡奇的文章,突然想起来大学那会儿导师逼着我们啃《历史与阶级意识》那会儿,舌头都能被理论名词硌出泡来。我寻思这老掉牙的理论现在还有人提?顺手点了杯奶茶外卖,蹲马路牙子上就开始琢磨这事儿。
翻箱倒柜找笔记
回家鞋都没换就冲书房扒拉书架,灰尘呛得直打喷嚏。终于从最底下那层拽出本2008年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书脊都脱胶了。翻开就看到当年用荧光笔画得跟案发现场似的段落:"流水线工人把自己活成了螺丝钉"——这不就我现在改需求的样子?甲方半夜发个消息我就得爬起来改PPT,跟厂里听到机器铃就冲上工位的纺织女工有啥区别?
拿理论照现实
第二天上班特意带着小本本观察工位生态圈:
- 设计组小王凌晨三点还在给海报调字体,手机屏在暗处发光跟鬼火似的
- 程序员老张把水杯焊死在主机箱上,连续十四小时没离开工位
- 楼下外卖架堆得像垃圾场,饭盒盖子上都用马克笔标着工号
这画面比理论书上的铅字刺激多了。我趁着午休蹲洗手间隔间里记关键词:人变成KPI的零件、加班时长比创作价值更重要、连上厕所都要掐表打卡。
生活里的物化新版本
晚上刷短视频更魔幻。看直播带货时突然顿住——屏幕里那个网红嗓子都喊劈叉了还在嘶吼"321上车",这不就是活体商品展销架?打开相亲软件更绝,姑娘们把身高体重学历年收入做成商品详情页,男生把车房存款包装成主图打光,算法推荐比菜市场大妈挑西红柿还熟练。
老理论照样扎心
周末约学社会学的表弟吃火锅讲这事,他笑得把鸭血喷锅里:"你们互联网新民工才刚醒?"给我列了个当代物化三件套:
- 滴滴司机困在导航评分系统里
- 大学生被绩点卷成学分计算器
- 网红直播基地凌晨亮得跟ICU似的
结账时看了眼账单,我俩这顿火锅钱正好顶外卖骑手跑两百单。推开店门冷风一激,突然明白卢卡奇那套根本没过时——只不过是资本家把流水线装进了手机,把打卡机植入了大脑皮层。
回家路上买了个烤红薯暖手,摊主大爷二维码牌子被风吹得哗哗响。突然觉得这理论就像冬天里的烤炉,搁一百年前能暖手,现在照样能烫掉当代打工人手上的冻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