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布里特》。我这人平时看书,就喜欢挑那种能咂摸出点儿味儿来的,看完能琢磨琢磨的。
初识布里特
最开始接触到“布里特”这个名字,不是一本专门讲她的书。我记得我当时在翻一本叫《外婆的道歉信》的书,那里面就有个叫布里特·玛丽的老太太。好家伙,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词儿——死板! 真的是那种特别守旧,条条框框特别多的老太太,感觉跟她待一块儿能憋死人。那时候对她印象真不咋地,就觉得这老太太事儿真多,净整些没用的规矩。
深入了解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可能是对那个作者巴克曼有点儿兴趣了,就专门找了他写的另一本,主角就是这个布里特·玛丽的书来看。我心想得,让我好好瞅瞅这老太太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刚开始读的时候,那感觉,简直了!布里特这老太太,简直是把“刻板”俩字儿刻在了脑门上。 对什么东西都特别讲究,清洁用品必须是某个牌子的,窗户必须擦得一尘不染,连喝杯咖啡都有一套自己的流程,稍微有点儿不对劲儿,她就浑身不自在。那段时间看得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心想这日子过得得多累。
我还专门留意了她的一些生活习惯,你比如说:
- 她对小苏打和窗户清洁剂有着近乎偏执的依赖。
- 她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清单和必须遵守的规则。
- 她跟人说话,也总是带着点儿……可以说是“批判性”的眼光,总觉得别人做得不对。
一开始我真是替她身边的人捏把汗,觉得跟这么个人生活,压力山大。
转变与感悟
但是,随着故事慢慢展开,我就开始对这个老太太有了点儿不一样的看法。你别看她表面上那么不近人情,她心里头挺孤独的。 她那些所谓的规矩和洁癖,更像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一种让自己觉得生活还在掌控之中的方式。她也渴望被理解,渴望有自己的价值。尤其是看到她后来阴差阳错地到了一个叫博格的偏僻小镇,还当上了什么足球队的教练,那反差,绝了!
看着她一点点地从那个死守着自己一套规矩的老太太,慢慢地开始尝试接触新事物,开始关心别人,虽然过程挺笨拙,也闹了不少笑话,但就是这个过程,让我觉得特真实。她不是一下子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而是在磕磕绊绊中,找回了那么一点点生活的乐趣和人情味儿。
到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真的不能光看表面。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特别“轴”,特别“怪”的人,他们背后可能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不容易。布里特这个老太太,从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儿烦,到后来让我有点儿心疼,再到让我有点儿佩服,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也让我琢磨,是不是我们有时候也太急着给别人下定义了?
这回阅读《布里特》的实践,算是一次挺特别的体验。让我对这类有点儿“执拗”性格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人或事儿,我可能会多一份耐心,少一份评判。这大概就是这回阅读给我最大的收获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