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聊聊“埃德蒙德”这个名字,或者说,是我最近琢磨“埃德蒙德”的一些个经历。不是啥高深玩意儿,就是我自个儿瞎琢磨的一点体会。
初识“埃德蒙德”:一头雾水
起初,我是真不知道“埃德蒙德”具体指谁。 你知道,有时候看些杂七杂八的文章,或者听人聊天,冷不丁就冒出个名字。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留意到“埃德蒙德”,好像是在翻看一本讲啥“生活世界”的书,作者就提到了一个叫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当时我就琢磨,这谁?听着像个外国人名,干啥的?
然后我就手欠,上网搜了搜。这一搜可家伙,跳出来好几个“埃德蒙德”!
- 有个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说是现象学的创始人,听着就挺玄乎。
- 还有个叫凯尔·埃德蒙德的英国网球运动员,世界排名还挺靠前过。
- 甚至还有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叫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 更别提还有些地名,或者其他领域的人物,也叫这个。
当时我就有点懵,心想这“埃德蒙德”咋这么多?跟我最初看到的那本书里提的,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儿?
聚焦与探索:就说那个哲学家
后来我仔细瞅了瞅,发现我最初接触到的那个,应该就是那个哲学家胡塞尔。因为那本书里讨论的“生活世界”,“现象学”这些词儿,都跟他挂钩。得,那就先琢磨琢磨这个胡塞尔。
一开始看他的那些理论,什么“悬置”、“意向性”、“先验自我”,看得我是一个头两个大。感觉这帮哲学家说话,就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了说,好像不整点专业词儿就显不出水平似的。就喜欢把事儿往简单了想。
我就尝试着去理解他那个核心的玩意儿——“面向事物本身”。一开始我觉得,这不废话吗?我们认识东西,可不就得看东西本身是啥样?后来琢磨琢磨,好像也不是那么简单。
我试着这么去想:
- 咱们平时看一个杯子,可能马上会想“这是个喝水的杯子”,“这是个陶瓷杯子”,“这杯子挺好看的”等等。这些想法里,有多少是我们自己加上去的经验、判断和用途?
- 胡塞尔老爷子好像是想说,咱能不能先别急着下这些判断,就光“看”这个杯子,它呈现给你的最直接的那个样子是把那些 preconceived notions,就是预先有的那些想法,先放一边。
这么一想,好像稍微能摸到点边儿了。就好像咱们拍照,有时候开了美颜滤镜,拍出来是好看,但可能已经不是最真实的你了。他大概就是想把这些“滤镜”去掉,看看事物最原始的面貌。
一点粗浅的实践与感悟
后来我就试着在生活中用用这个“方法”。比如,跟人聊天的时候,特别是意见不合的时候,我尝试着先不去急着反驳或者下而是努力去听对方到底在说什么,他描述的那个“事实”或者“感受”是什么样的,尽量不带自己的预判。你还别说,有时候这么一弄,确实能减少不少误会。
再比如,看到一个新闻事件,各种评论满天飞。我也试着先把那些评论放一边,就看看事件本身报道出来的那些基本要素,再结合自己的常识去想想。虽然也不一定能看透但至少不容易被带节奏。
我这理解肯定肤浅得很,跟人家专业的没法比。就是我自个儿瞎琢磨,觉得这个“埃德蒙德”(特指胡塞尔了这回)老先生的一些想法,虽然听着绕,但往简单了想,好像也能在咱们日常生活中找到点影子,能帮着咱们换个角度看问题。
这回折腾“埃德蒙德”的过程,对我来说,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体验。 从一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后来聚焦到一个特定的人物,再试着去理解他那些复杂的理论,还能联系到自己生活里的一些小事儿上。虽然没整出啥高大上的成果,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挺值得记录一下的。
就聊这么多,纯粹是个人的一点瞎琢磨,大家随便听听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