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突然想起范霍恩这号人物?
最近也不知道咋回事,就老琢磨以前那些NBA球员。那天翻老照片,不对,是翻老新闻,一下子就蹦出“范霍恩”这个名字。这名字,熟是熟,但又有点模糊,感觉像蒙了一层灰。我就寻思,这哥们当年到底是个啥水平?干脆,今天就好好“实践”一下,把他给琢磨透了。
第一步:先扒拉他的基本情况
我这人干事,就喜欢从头捋。先上网搜搜,这家伙全名叫基斯·亚当·范霍恩,加州人。嚯,一看选秀年份,1997年,榜眼!状元是谁来着?对,蒂姆·邓肯。这起点可真不低,能排在邓肯后头,那得是多大的腕儿。身高2米08,打小前锋,也能客串大前锋,标准的锋线摇摆人。
第二步:深入了解他的大学和早期生涯
资料上说,他大学时候就猛得不行,在犹他大学,场均能干到22分9.5个篮板,三分命中率还有40%!这数据,放现在也是个狠角色。难怪当时都说他是“下一个拉里·伯德”,这名头可不是随便给的。结果,选秀被76人挑了,立马又给交易到篮网去了。也行,新秀赛季就进了最佳新秀阵容,算是站稳脚跟了。
第三步:追踪他的职业轨迹和高光时刻
接下来我就顺着时间线往下看。他在篮网那几年,算是打出来了,一直能贡献个20来分。最牛的是2001-02赛季,跟着基德一块儿,帮篮网队史第一次摸到了总决赛的地板!虽然没干过湖人,但这也是个不小的成就了。我记得那会儿,篮网的比赛还挺有看头的,范霍恩那一头金发,配上他那手投篮,确实有范儿。
- 辗转多队:看完篮网时期,发现他后来也没闲着。02年给交易回76人了,一年后又去了尼克斯。再后来是雄鹿,落脚在独行侠。这职业生涯,真是没少搬家。
- 再进总决赛:没想到,在独行侠,05-06赛季,他又跟着球队进了总决赛,对手还是热火。虽然又是亚军,但这哥们职业生涯两次总决赛经历,也算不赖了。打完这回总决赛,他就退役了,那年他才31岁,有点早。
- 短暂复出:资料里还提到个事,08年他又跟独行侠签了约,结果一天后又被交易回篮网,然后赛季开始前就被裁了,又退了。这操作,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第四步:琢磨他的“高开低走”和原因
看到这儿,我就纳闷了。起点这么高,数据也不错,怎么就没成那种殿堂级的巨星?
我想了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伤病问题:这玩意儿真是运动员的天敌。虽然资料里没细说,但31岁就退役,估计身体也是吃不消了。
球队环境和定位:他有着一手好投篮,但有时候被要求去打传统的四号位,可能就限制了他的发挥。而且他合作过的控卫,除了基德这种传球大师,像马布里、艾弗森、卡塞尔这些,都是得分能力超强,但可能在组织串联上,跟范霍恩的化学反应就没那么好了。
生不逢时?:他选秀时就快22岁了,算是个大龄新秀。可能成长的黄金期,正好赶上联盟风格转换,或者说,他的前面有邓肯这样的标杆,后面又有各种天才涌现,竞争太激烈了。
的一点感悟
这么一通“实践”下来,我对范霍恩这个人算是有了个比较立体的认识。他绝对是个有实力的球员,技术出色,也取得过不错的成就。虽然没能达到“下一个伯德”那种预期的高度,但能在NBA打9年,两次进入总决赛,留下自己的印记,已经很不容易了。有时候想想,球员的生涯,真是实力、运气、机遇缺一不可。范霍恩的故事,也算是那个时代一个挺值得回味的注脚。至少,我今天这番“折腾”,算是把这段记忆给重新擦亮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