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赖特这老哥们儿。可能很多人听过他的大名,尤其是那个流水别墅,简直是建筑圈里的网红打卡地。但我一开始对他没啥特别感觉,就觉得是个大师,作品挺牛的,也就那样。
最初的印象与探索
后来有段时间,我对建筑这块儿突然特别感兴趣,就到处扒拉资料看。看到赖特,总会提到一个词,叫“有机建筑”。一开始我也不太明白这“有机”到底是个啥意思,听着挺玄乎。我就想,这玩意儿跟咱们吃的有机蔬菜有啥关系不?
带着这个疑问,我就开始琢磨。我发现他强调建筑要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这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像现在好多房子,跟个方盒子似的,杵在那儿,跟周围格格不入。
材料的“实在感”
再往下看,我注意到他对材料的运用特别讲究。比如说木头,赖特就觉得木头本身的花纹、质感就是最美的,别给它刷上厚厚的油漆给盖住了。他喜欢让材料“说实话”,木头就是木头,石头就是石头。
我记得看到资料说,他认为茶褐色或者红棕色的砖墙是最好的土色,不会显得突兀。这点我特别认同。你想,一个房子,如果颜色、材料跟脚下的土地能呼应起来,那感觉肯定更舒服,更“接地气”。
- 木材: 强调保留天然纹理,让人感觉亲切。
- 砖石: 喜欢用本地的材料,颜色也尽量贴近土地本色。
这种对材料本真的追求,让我觉得挺实在的。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住在里面的人感觉舒服,感觉跟自然更亲近。
“美国风”住宅的启发
后来我了解到他搞过一个叫“美国风”(Usonian)的住宅体系。这事儿得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说起,那时候美国经济大萧条,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赖特就琢磨着怎么给中产阶级设计一种既经济实用,又不失品味的房子。
这些“美国风”住宅,据说用的材料也就那么几种:砖、木、纸、水泥、玻璃。 而且还尽量用工厂的成品,甚至有些房主自己都能动手参与建造。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
我为啥会对这些玩意儿这么上心?跟我自己的一段经历有关。
那年我刚搬进一个小房子,想着自己动手改造一下。预算不多,就想简单实用,住着舒服就行。结果去市场上看材料,或者在网上看那些装修案例,要么就是死贵死贵的,要么就是各种华而不实的装饰,看得我头都大了。我就在想,难道就没有一种简单、自然又省钱的搞法吗?
那时候我自个儿琢磨着家里那点小地方怎么弄得舒服点,翻来覆去看那些流行的设计,总觉得差点意思,要么太冷冰冰,要么太复杂,不接地气。后来无意中看到赖特的一些东西,特别是他那个“美国风”住宅,一下子就感觉,这思路对头!
他讲究材料本来的样子,木头就是木头,砖头就是砖头,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 这不就跟我那时候的想法一样嘛简单、实在,住着踏实。而且听说他那些“美国风”房子,有些地方普通人都能搭把手自己建,这就更亲民了。
实践中的感悟
虽然我没法真去盖个赖特式的房子,但他的这种理念,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在自己捣鼓家里的小物件,或者帮朋友参考装修方案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他那些原则:
- 尊重材料: 尽量展现材料本身的质感和美。
- 融入环境: 考虑整体的和谐,别太突兀。
- 功能至上: 去掉不必要的装饰,让空间更实用。
别看那些大师名头响,有时候他们琢磨的东西,还真能给咱们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点启发。不是非得盖个流水别墅才叫学到东西,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对材料的尊重,对环境的考虑,就够咱们琢磨一阵子了。这就是我从了解赖特的过程中,自己咂摸出来的一点体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