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三浦知良这哥们儿,不,现在得叫大爷了。平时也瞎琢磨,看到点啥事儿就爱往自个儿身上套一套,琢磨琢磨人家是咋做到的。这回我就拿三浦知良当个“实践对象”,当然不是说我去踢球,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上去不够人家热身的。
起心动念:这老头儿凭啥?
最初关注到他,还是因为那些个新闻标题,什么“五十多岁再创纪录”、“足坛活化石”之类的。我就跟看热闹似的,觉得这人挺牛,毅力帝。但看得多了,我就开始犯嘀咕了:这都快六十的人了,还在职业联赛里折腾,图啥?是真的热爱,还是说,有点别的因素,比如说作秀啥的?毕竟球队留他这么多年,肯定不光是看他能跑能抢。
我的“实践”第一步:扒拉资料,找感觉
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罗他的各种信息,访谈、纪录片片段、球迷评论,啥都看。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支撑他的就是“想要上场比赛的欲望”,什么纪录、年龄,他反倒没那么在意。还有他那个“Kazu Dance”,十几岁进球跳,五十多岁进球还跳,那股子劲儿,好像没变过。
看着看着,我就想,他这股劲儿到底从哪儿来的?他说什么“健康的饮食、良好的睡眠,保持激情,乐于奉献”,还指着胸口说“以及心”。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怕是比登天还难。
我的“实践”第二步:代入与反思
为了更“感同身受”一点,我尝试着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不是踢球,而是坚持每天早上起来慢跑半小时。别笑,对我这种常年坐办公室的人来说,这已经算“壮举”了。
- 第一天: 雄心壮志,感觉良跑完还发了个朋友圈。
- 第三天: 腿有点酸,闹钟响了,挣扎了十分钟才起来,跑得有点勉强。
- 一个星期后: 找各种理由,今天天气不昨天没睡哎呀今天事儿多……能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错了。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三浦知良。 我这才坚持几天?就各种借口各种不适。人家?几十年如一日的训练,得克服多少身体的疼痛、心理的疲惫?年轻时候为了去巴西踢球,卖力训练,学葡萄牙语,就为了“掌握这里的语言,才懂这里的足球”。这份专注和投入,我这三天打鱼的劲头一比,简直不值一提。
我想象了一下,如果我是他,38岁加盟一支新球队,一待就是快二十年。这中间得有多少新人来了又走,自己从主力到替补,甚至有时候连大名单都进不了。这种落差,这种对职业生涯还能走多久的焦虑,光是想想都觉得难熬。
的“感悟”:那股子纯粹的劲儿
通过这么一番“折腾”和“代入思考”,我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了。我觉得,三浦知良能坚持到可能真不是为了什么纪录,也不是为了作秀给谁看。就像他自己说的,是那颗“心”,是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和上场比赛的渴望。
他那种状态,不是“我必须坚持”,而是“我享受其中”。 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的时候,所有的付出和辛苦,可能都会变成乐趣的一部分。他的饮食、睡眠、训练,可能对他来说,就跟我们普通人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为了能继续站在场上享受足球的必要条件。
至于球队为什么留他,除了他本身的传奇色彩带来的商业价值,我想,他这种精神本身,对年轻球员也是一种激励。一个快六十的老将都还在为了上场机会拼尽全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这番“实践”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甭管干那股子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热爱和纯粹的劲头,太重要了。虽然我成不了三浦知良,也没那本事,但至少,下次再想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会想起这位老爷子,多少能激励自己一下,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