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学英语,我可真是走了不少弯路。以前上学那会儿,学的都是应试那套,什么语法、阅读理解,卷子能考挺高分,但一到真要张嘴说的时候,就抓瞎了,脑子一片空白,或者蹦出来也是磕磕巴巴的中式英文,自己听着都难受。
工作之后,偶尔需要跟老外打交道,更是觉得这口语太拖后腿了。也试过报班,买过一堆教材,APP也下了不少,但总感觉效果不明显,要么是坚持不下去,要么就是学了还是不会用。
初识与尝试
也是偶然间,听一个朋友提起了个什么“克里斯英文”,说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一套方法,专门针对咱们这种“哑巴英语”的。当时我就想,死马当活马医呗,那么多方法都试过了,也不差这一个,就去了解了一下。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他那套东西,还挺不习惯的。他没让我一上来就背单词、啃语法,反倒是强调先“听”,大量的听,听原汁原味的那种对话、演讲啥的。他说,你得先把耳朵给“打开”,熟悉人家说话的那个调调、那个节奏。
然后就是“模仿”。他会给一些日常对话的片段,或者是某个演讲里的一小段,让你跟着念,一遍一遍地模仿人家的发音、语调、甚至是停顿。这可比单纯背单词枯燥多了,但也确实感觉有点不一样。
我的实践过程
我就老老实实照做了。每天雷打不动,抽出至少一个小时,有时候是上下班路上戴着耳机听,有时候是晚上回家对着电脑练。
第一阶段:死磕发音和语调
这阶段是真痛苦。我发现自己以前的发音简直是千疮百孔,很多音都发不准。克里斯那套方法里,会把一些常见的发音难点拎出来,让你反复练。我就对着镜子,看自己的口型,一遍遍地找感觉。有时候一个单词的发音,我能琢磨半天。还有语调,以前说话平得像白开水,人家那抑扬顿挫的,听着就有味儿。我就录下自己的声音,再跟原声对比,那差距,啧啧,简直了。
第二阶段:模仿与复述
发音稍微顺溜一点之后,就开始重点模仿完整的句子和小段落了。克里斯会提供一些场景对话,比如点餐、问路、日常聊天这种。我就是先听熟,然后一句一句跟着说,力求跟原声一模一样。熟了之后,就尝试不看文本,听一句,自己复述一句。这个过程特别锻炼短期记忆和语言组织能力。
他还强调一点,就是不要在脑子里翻译。尽量去理解英文本身的意思,而不是先想中文,再硬生生套到英文句子里。这点对我来说挑战最大,一开始根本做不到,脑子总是不自觉地先过一遍中文。
第三阶段:尝试主动表达
练了一段时间,模仿得也像点样子了,我就开始尝试自己组织语言。比如,看完一段对话,我会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内容,或者针对某个话题,自己说上几句。一开始还是磕磕巴巴,词汇量也跟不上,但比以前那种完全张不开嘴的情况好多了。
我还用他提到的一个方法,就是“自言自语”。比如早上起来,我会用英文跟自己说“Good morning! Time to get up. What should I wear today?” 之类的,想到啥说不用管对错,关键是把嘴皮子练活络了,把英文用起来。
遇到的困难与调整
过程中当然也遇到不少坎儿。有时候练得口干舌燥,感觉进步又慢,就特别想放弃。特别是模仿到一定程度,感觉到了个瓶颈,好像怎么练也就那样了,提高不上去。
这时候,我就回头去看克里斯的一些分享,他说这很正常,语言学习就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遇到平台期就得调整下方法,或者换个材料刺激一下。我就会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美剧片段,或者是一些节奏慢一点的播客来听,换换口味,也算是给自己减压。
他还提到,不要怕犯错。咱们学外语,犯错太正常了,关键是能从错误中学习。以前我特别怕说错被人笑话,现在脸皮也厚了点,说错了就改,下次注意就
最终的体会
坚持了大概大半年,效果还是挺明显的。虽然离流利对话还有很大差距,但至少现在敢开口了,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交流了。最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对英语的“感觉”不一样了,不再是以前那种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活生生的语言。
要我说这个“克里斯英文”,它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吃了立马变大神。它就是一套需要你老老实实去执行、日积月累去坚持的方法。核心就是:
- 大量输入:多听,多看,给自己营造语言环境。
- 刻意模仿:死磕发音和语调,这是基础。
- 勇于输出:多说,哪怕是自言自语,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
- 不怕犯错:错了就改,这是进步的阶梯。
对我个人来说,这套方法算是把我从“哑巴英语”的泥潭里拉出来了一截。如果你跟我当初一样,学了挺久还是张不开嘴,那不妨也找找类似的方法,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然后坚持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没戏。实践出真知嘛动起来总比干看着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