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强强”这个事儿。一听这词儿,大家可能觉得,哇,强强联手,那肯定是好事儿,1加1大于2嘛可我最近经手的一摊子事儿,让我对这“强强”有了点不一样的看法。
起初的设想,那叫一个美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手上同时有两个挺牛的技术方案,方案A和方案B。方案A,稳定得像头老黄牛,处理一些基础、量大的活儿,那是没得说,效率杠杠的,错误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方案B,灵活得像只猴儿,专攻一些新奇特、需要快速迭代的需求,那叫一个反应迅速,花样百出。
当时我们头儿就拍板了,说:“这两个方案都这么强,咱们把它们撮合撮合,搞一个‘强强’联合,岂不是天下无敌?” 我一听,有道理,这要是能把A的稳定和B的灵活结合起来,那以后啥需求咱都不怵了。
实践开始,画风突变
于是乎,我们就开始动手了。第一步,就是让负责方案A和方案B的两拨人坐到一起开会。 你猜怎么着?好家伙,会议室直接变成了辩论赛现场。方案A的人说:“你们那套太花哨,不稳定,出了问题算谁的?” 方案B的人回敬:“你们那套太老旧,跟不上时代,用户体验能好吗?” 我在中间听得那叫一个头大。
第二步,尝试技术对接。 这更是灾难的开始。方案A的接口那叫一个稳重,传参、返回都规规矩矩,文档齐全得像本字典。方案B,追求的是快速响应,接口变动那叫一个频繁,有时候文档还没来得及更新,那边代码又改了。光是为了对齐一个小小的数据格式,我们来来回回拉扯了好几天。
- A团队坚持数据必须严格校验,少一个字段都不行。
- B团队觉得差不多就行,核心功能先跑起来,细节后面再补。
这感觉就像啥?就像你让一个习惯了精雕细琢的老木匠,去跟一个玩惯了3D打印的年轻设计师合作搞个东西。你说谁对谁错?好像都没错,但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过程中的挣扎与反思
我那时候真是天天泡在各种协调会里,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我们尝试了各种“折中”方案。 比如,在A和B中间加一个适配层。结果?适配层本身又成了一个新的复杂点,维护成本蹭蹭往上涨。本来想1+1 > 2,结果快搞成 1+1 < 1 了。
那段时间,我天天琢磨,这“强强”到底强在哪儿了?后来我有点想明白了。这两个方案,或者说这两个团队,他们各自“强”的领域和方式就不一样。他们能在各自的跑道上跑出好成绩,不代表把他们捆一块儿就能跑得更快,说不定还会互相绊倒。
更要命的是,有时候“强”也意味着“强势”。 谁都觉得自己的方法最谁都不愿意轻易妥协。这就不是技术问题了,有点像两个武林高手都想当盟主,谁也不服谁。
的“成果”与教训
这个所谓的“强强联合”项目,磕磕绊绊地也算是弄出来个东西。但远没有达到我们最初设想的那种“天下无敌”的效果。反而,为了迁就彼此,很多地方都做了妥协,最终的产物有点“四不像”,既没有A那么极致的稳定,也没有B那么极致的灵活。
通过这事儿,我算是实践明白了。所谓的“强强”,如果不能真正地互补,或者没有一个更强的力量来统筹协调,那很可能就变成了“强强对抗”或者“强行凑合”。有时候,选择一个合适的“强”,比硬要把两个不那么搭的“强”捏在一起,效果可能要好得多。以后再听到“强强联合”,我得多长个心眼,先琢磨琢磨这俩“强”,到底能不能真尿到一个壶里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