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女子摔跤比赛,我跟你说,这玩意儿可不止是电视上看着那么光鲜亮丽,或者说,只是激烈。我自个儿就有过一次特别“深刻”的实践经历,不过不是我上场摔,那我可不行,我这小身板儿,上去不够人家一回合练手的。
那是有一回,得有好几年了,我一哥们儿,他们街道还是社区自个儿搞活动,弄了个小型的女子摔跤比赛,说是想活跃活跃气氛,整点新鲜的。他知道我平时瞎鼓捣个单反相机,拍点花花草草什么的,就非得拉着我去给他们拍照,美其名曰“记录精彩瞬间,留下珍贵资料”。我当时心想,不就是拍几张照片嘛多大点事儿,还能顺便看看热闹,就答应了。
结果,从我答应下来那一刻起,这“实践”就算是正式开始了,那叫一个折腾!
是场地。我以为怎么也得有个像模像样的垫子?比赛前一天去看,好家伙,几块不知道从哪个学校淘汰下来的旧体操垫子拼在一起,颜色都不一样,中间还有挺大的缝儿。哥们儿还挺得意,说:“你看,这不比水泥地强多了?”我心想也是,总比直接摔地上强。运动员的“休息区”,就是墙角摆了几条长板凳,连瓶水都得自己提前准备。
然后是比赛当天,更是状况百出。那些参赛的姑娘,有的是附近健身房找来的,有的是纯粹胆子大来凑热闹的。比赛前,来了个据说是“稍微懂点儿”的大叔,拿着个打印的小纸条,在那儿讲解规则。什么“不能抱楼对手颈部”,什么“双肩着地就算输”,什么“一局大概两分钟,打三局”。我瞅着底下那些姑娘们,有几个听得直点头,有几个明显眼神迷茫,估计跟我差不多,也是头一回这么近距离接触这玩意儿。
比赛嚯,那场面!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充满力量与汗水的……呃,联欢?有的姑娘确实有两下子,动作还挺规范,知道怎么用劲儿。有的,纯粹就是靠一股子蛮劲儿,俩人抱在一起,在垫子上滚来滚去,跟咱们小时候打闹似的。我端着相机,满场跑,想找个好角度拍点“大片”,结果好几次差点被她们给带倒,那垫子边缘也不怎么安全。
裁判也是个乐子,估计也是临时抓差的志愿者。有时候明显一方已经把另一方压得死死的,双肩都快贴地了,他还愣在那儿没反应。旁边观众急了,嗷嗷喊:“输了输了!着地了!”他才“”吹哨。还有几次,姑娘们在地上缠斗半天,裁判估计也看累了,忘了看表,一局打老长时间,直到有人提醒才喊停。
你还别说,这回拍照经历,虽然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草台班子”的粗糙劲儿,但给我的触动还真不小。看着那些姑娘们,不管技术怎么样,高矮胖瘦,上了场就都一个字儿:拼。那种不服输、豁出去的劲头,脸上淌着汗,咬着牙,真的挺打动人的。没有专业的灯光,没有山呼海啸的观众,但她们每个人都挺认真的。
这事儿过去挺久了,但我一琢磨起来,就老让我想起我刚毕业那会儿干的第一份工作。那是在一个小破广告公司,老板也是个半吊子,啥活儿都敢接。有一次接了个特别急的项目,客户要求又多又怪,给的钱还少。公司里人手也不够,技术也不咋地,啥资源都缺。那段时间,我们几个人天天加班到后半夜,也是各种手忙脚乱,到处都是问题,到处都要救火。就跟那摔跤场上的姑娘们似的,可能很多动作都不标准,很多方法都不对路,但就是凭着一股子“不能怂”的劲儿往前顶。
那时候,我们也是没啥正规流程可言,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摸索着来。领导,就像那个临时裁判,有时候也稀里糊涂的,指挥都指不到点子上。但你猜怎么着?那个项目居然也让我们这群“菜鸟”磕磕绊绊地给拿下来了。虽然过程极其狼狈,每个人都累得跟三孙子似的,但项目交付那天,心里那股子劲儿,跟那些摔跤的姑娘赢了一回合估计也差不多。
这女子摔跤比赛,我虽然没亲自上场摔一把,但这“实践”了一回“战地摄影师”,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体验了一把最朴素的“竞技”精神和“草根”的生命力。有时候,过程可能不那么完美,甚至有点滑稽可笑,没那么多讲究,但那种全情投入和咬牙坚持的劲儿,才是最宝贵的,最能咂摸出味儿来的。
后来我那哥们儿还挺得意地问我照片拍得怎么样,我说:“精彩瞬间谈不上,全是‘真情实感’!” 那些汗珠子,那些龇牙咧嘴的表情,那些摔倒了爬起来再上的劲头,比啥摆拍的“大片”都真实,都带劲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