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比巴拉”这事儿,我可真不是瞎掰。好多人问我,怎么看这仨字儿,我说,这得从我自个儿的经历说起,那真是一步一个坑踩出来的经验。
咱也不懂这里头的道道。就拿给娃买东西这事儿来说,尤其是衣服。当爹妈的,总想给娃最好的,对?那时候,铺天盖地的都是“巴拉巴拉”这个牌子,广告打得响,店也开得到处都是。心里就琢磨,这么大牌子,应该差不了。
结果?真是一言难尽。
头一回买,挑了件看着挺精神的小外套,想着娃穿上肯定好看。拿回家,新的么,手感还行。可一下水,洗了一次两次,得,那型就有点走样了。再穿几次,袖口领口就开始松松垮垮,颜色也灰扑扑的,一点没有刚买时候的鲜亮劲儿。
我不信邪,想着是不是我点儿背,买到次品了。后来又陆陆续续买过几件他们家的T恤、裤子啥的。有的料子硬,娃穿着活动不方便,磨得慌;有的,看着挺厚实,结果穿几次就起球,要么就是线头自己往外跑。娃小,皮肤嫩,有时候还给磨红了,看着真心疼。
后来我就琢磨明白了
这时候我就开始“比”了。也不是说非得跟“巴拉巴拉”过不去,主要是觉得不能再这么盲目信广告了。我开始留意别的牌子,有些是朋友推荐的,有些是逛商场或者网上瞎看发现的。有贵的,有便宜的,我都买来试试看。
你还别说,这一“比”,学问就出来了。有些牌子,名气可能没那么响,但做工用料是真扎实。纯棉的,摸着就软糯,娃穿着也舒服,随便滚爬,洗多少次都还那样。有的可能价格稍微高一点,但一件能顶过去两三件,算下来反而划算。
也不是说便宜的就一定不我也淘到过一些性价比特别高的,几十块钱的小衣服,质量居然也不赖。关键就在于你得花心思去挑,去看,去摸,去“比”。不能光听导购忽悠,也不能光看图片好看。
这“比巴拉”对我来说,就不是单单指某个牌子了。它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方法。就是说,不管买干都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得自己去比较,去琢磨,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或者性价比最高的那个。
这道理,后来我用在很多地方都管用。比如装修那会儿,多少大品牌吹得天花乱坠,设计师说得头头是道。我要是全信了,估计现在还在还贷。就是因为我自个儿跑市场,货比三家,材料一家家看,施工队一个个谈,硬是省下来不少钱,效果还不差。
说白了,这年头,信息太多,坑也太多。你不自己长个心眼,多“比巴拉”一下,就容易被人当韭菜割。甭管是给娃挑尿布奶粉,还是给自己选工作,甚至就是平时买个菜,都离不开这个“比”字。吃亏多了,自然就精明了。
我的实践经验就是,别怕麻烦,多动手,多动脑。这“比巴拉”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到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件好东西,更是自己的一份踏实和明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