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咱就来聊聊“吉兰”这事儿。这名儿听着挺洋气,一开始我听到的时候,还以为是啥新来的外国同事。结果,兜兜转转,这“吉兰”落到我手里,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初识“吉兰”
事情是这样的,大概几个月前,我们部门领导,老王,突然兴致勃勃地召集我们开了个会。会上,他就提出了这个“吉兰计划”。说是要搞一个全新的内部管理优化方案,名字就叫“吉兰”。听他那意思,这“吉兰”一旦成功,就能把我们现在工作效率低、流程混乱的老大难问题给解决了。当时他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化,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
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这饼画得有点大。不过领导发话了,咱也只能先听着。会后,这“吉兰”项目就正式启动了。大家热情都还挺高,毕竟谁都想工作轻松点儿不是?
上手实践与各种折腾
我,就被分到了负责梳理现有流程并找出优化点的这个小组。我们小组几个人还挺有干劲。我们先是把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都给摸了一遍底。那段时间,天天就是开会、访谈、画流程图。光是收集上来的流程文件,堆起来都快有半人高了。
然后就开始分析。这一分析不要紧,头都大了。各种交叉的、断头的、重复的流程,看得人眼花缭乱。 有些老员工还特别固执,觉得自己的那套土办法用了十几年了,没问题,凭啥要改?沟通起来那叫一个费劲。
我们尝试着把一些流程整合,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比如说,以前一个采购申请,可能要走七八个领导签字,我们就想能不能压缩到三四个。这想法是好的,但推行起来阻力重重。 各个部门都说自己的环节重要,不能少。为了这个,我们没少跟其他部门的人“掰扯”。
后来领导又说,“吉兰”的核心是要上新系统。那就开始调研系统。市面上的系统看了一圈,要么太贵,要么功能不匹配。决定自己开发一部分,再采购一部分模块整合。这下更热闹了,技术那边的人手又不够,天天催进度,我们这边需求又老变。那段时间,办公室里天天都能听到为了“吉兰”争论的声音。
- 收集需求阶段: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 流程梳理阶段:对着一堆乱麻,想死的心都有。
- 系统选型与开发阶段:预算和功能永远是矛盾体,天天开会吵。
- 推广试用阶段:各种抱怨,各种不适应,各种小bug。
最终的“成果”与反思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年,这个“吉兰”系统算是勉强上线了。你问效果怎么样?比以前是规范了一点,但离领导当初画的那个大饼,那可差远了。 有些流程确实简化了,但新的系统操作起来又添了新的麻烦。大家适应新系统也花了不少时间,整体效率嘛感觉提升有限。
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吉兰”,感觉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往往容易消化不良。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动,牵一发动全身。我们一开始可能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低估了其中的复杂性和人的因素。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过程挺折腾,但也确实让我对公司的整体运作有了更深的了解。至少,下次再有类似的“宏伟计划”,我心里就有数了,知道哪些地方是坑,哪些地方得悠着点来。这可能也算是“吉兰”带给我的一点点收获。实践这东西,不亲手搞一搞,光听别人说是体会不到其中滋味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