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密歇根五虎”折腾记
说起“密歇根五虎”,这事儿得从我前段时间瞎鼓捣说起。那阵子闲着没事,在家翻看以前的老篮球视频,偶然就刷到了那个ESPN拍的纪录片,讲的就是克里斯·韦伯、朱万·霍华德、杰伦·罗斯他们那五个哥们儿在密歇根大学打球的故事。
当时看完就一个感觉:这帮小子太猛了! 五个毛头小子,大一新生,上来就把NCAA搅得天翻地覆,连续两年干进总决赛。虽然两次都没拿到冠军,但这气势,这风格,搁现在看还是觉得牛气冲天。特别是他们那种青春无敌、舍我其谁的劲头,一下子就吸引住我了。
一看热血沸腾的东西就容易上头,就琢磨着,咱平时周末也跟哥们儿几个凑一堆儿打打野球,能不能也学学他们那个“范儿”?咱这水平跟人家职业的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没法比技术,但是我想试试能不能把他们那种“五个人拧成一股绳,充满自信和活力”的感觉带到我们自己的球场上。
于是乎,我就开始行动了。下次约球的时候,我就提前跟常一起打球的几个哥们儿念叨这事儿。
- 第一步,就是“洗脑”动员。 我把纪录片里那些精彩片段给他们瞅,跟他们讲“密歇根五虎”的故事,重点强调人家那种五个新人就敢打敢拼,互相支持,充满能量的感觉。我说咱不求打得多就图个乐呵,但能不能打得更有“精气神”一点?
- 第二步,是场上瞎指挥。 到了球场上,我就开始现学现卖。虽然咱没人家韦伯那样的天赋,也没霍华德那么硬朗,但我试着让大家多跑动,多传球,打快一点。看到谁有机会就大声喊,让他大胆投,投不进没事,咱回防快点。主要就是营造一种“兄弟们冲”的氛围。
- 第三步,是模仿点“皮毛”。 比如,人家穿长款球裤显得松松垮垮挺酷,我也试着把裤腿拉低点儿(虽然效果有点东施效颦)。还有就是多点击掌,多点交流,不管是进球还是失误,都互相喊两嗓子,打出点激情来。
实践下来效果怎么样?
老实说,刚开始有点乱。 因为大家水平都那样,突然加快节奏,失误也多了,有时候球传得莫名其妙。哥们儿几个也笑我,说我“戏太多”。但是,打了那么几场下来,感觉确实有点不一样了。
最大的变化是场上的氛围确实热闹了,大家跑动似乎更积极了点,喊声也多了。虽然技术还是老样子,输赢也还是看对面来的什么人,但整个过程感觉更有趣了。以前打球可能比较“闷”,现在多了些呼应和互动,瞎打也打得挺开心。
这回“模仿实践”让我明白了几件事:
- 传奇之所以是传奇,不光是技术,那种化学反应和时代背景是很难复制的。“密歇根五虎”那种五个天才少年聚在一起产生的能量,确实是可遇不可求。
- 但他们的那种精神,那种自信和团队活力,确实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尝试的。哪怕只是在野球场上,积极一点,互相鼓励,也能让运动本身变得更快乐。
- 最重要的,还是得认清自己。咱就是普通爱好者,图个锻炼身体,找个乐子。学个“形”可以,千万别把自己当成真“五虎”了,不然容易受伤,哈哈。
虽然我没能真的打造出我们小区篮球场的“五虎”,但这段瞎折腾的经历还是挺有意思的。至少,它让我重温了那段篮球历史,也让我们的野球局多了点不一样的色彩。这就够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