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咱们聊聊那个篮球场上的“合理冲撞区”。这玩意儿刚出来那会儿,可真是让我这种爱打球、也爱看球的老哥们儿好好琢磨了一阵子。
最早接触这概念,还是一边看NBA转播,一边听解说在那儿叨叨。啥“no-charge semi-circle”,听着就晕。后来自己打球,特别是打那种全场或者半场对抗激烈点的,篮底下那块儿就成了是非之地。我记得那会儿,我们几个哥们儿打球,经常为这事儿吵。
我真搞不太明白。 你说我突破进去,哐当一下跟防守的人撞上了,有时候吹我带球撞人,有时候吹他阻挡犯规。到底啥情况算合理,啥情况不合理?野球场地上又没画那条半圆线,全凭感觉和当时谁嗓门大。
摸索那条“线”
后来我就开始琢磨了。我先是找了些规则来看,但那文字描述,挺干巴的。什么“防守队员必须在进攻队员起跳前占据合法的防守位置”,什么“双脚必须在合理冲撞区之外”。理论是理论,真到场上,电光火石之间,谁还拿尺子去量?
真正让我有点感觉的,还是多打、多看、多琢磨。
- 打球实践: 我自己打内线多点,也防守。我就试着去感受,什么时候我站那儿是稳的,别人撞我,大概率是他犯规。什么时候我协防过去慢了,或者脚底下没站稳,人过来了,一撞,得,我的锅。进攻的时候,我也开始有意识地观察防守人是不是在那个“传说中”的区域里站死了。如果他站里面不动,我就更敢往里冲,知道就算撞上了,他被吹阻挡的可能性更大。
- 看比赛学: 看NBA比赛录像,特别是慢动作回放。我就盯着那些篮下对抗的回放看,看裁判怎么吹。慢慢就看出点门道了,,原来防守队员如果完全在那个半圆里,他就算站住了,进攻队员撞上来,只要不是故意用胳膊肘开路啥的,一般不吹进攻犯规。防守队员在圈里,想造进攻犯规,难!除非他提前站而且大部分身体和脚都在圈外。
- 跟人讨论: 打完球或者看球的时候,跟球友们瞎掰扯。你一句我一句,把各自遇到的情况,看到的判罚拿出来说。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多了,反而对这个规则的理解更深了点。大家慢慢形成一种默契,就是篮底下那块地方,防守真是得干净利落,要么提前站好位,要么就垂直起跳干扰,想赖在那儿造个撞人,不容易了。
我总结出来的土经验就是: 进攻的往里杀,只要对方深陷那个圈里,你就大胆做动作,别犹豫。防守的,你要么就早早判断好位置,在圈外站定;要么你就得跳,直上直下地跳起来干扰。你要是傻站在圈里不动,或者横着移动去堵枪眼,那多半就是个阻挡。
现在打球,虽然野球场还是没线,但大家心里大概都有个数了。篮下那块儿的对抗,感觉比以前更“立体”了,对防守的要求更高,也更鼓励进攻球员往里走了。争议还是免不了,毕竟是人吹的,总有模糊的时候。但自己亲身去撞过、防过、争论过,才算真正把这“合理冲撞区”给琢磨明白了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