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就是感觉浑身不得劲,心里头也闷得慌,具体是为什么?不知道。 就是一股子说不上来的烦躁,看啥都不太顺眼,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脑子里乱糟糟的,但又抓不住到底在烦什么。以前碰上这种情况,我可能就干脆瘫着了,刷刷手机,或者干脆放空,但后来发现,越是这样,那股无名火或者说莫名其妙的低落感,就越是散不掉,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重。
后来我就琢磨,总得干点不能老这么憋着。所以我就开始实践一套自己的“瞎捣鼓”流程,记录一下,分享给可能也有同样感觉的朋友们。
第一步:先断开“想”。 当我意识到自己又陷入那种“不知道为什么”的状态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制自己停下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这玩意儿特别难,但得逼自己一下。怎么停?我发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动起来,把注意力从脑子里拽出来,放到身体上。
第二步:动起来,简单粗暴点。 我不会搞什么复杂的运动,就地取材。比如说,猛地站起来,在屋里来回快走几圈,步子迈大点,胳膊也甩开了。或者,干脆原地蹦跶几下,不用多标准,就是让身体感受到震动和活动。有时候我还会加上快速深蹲,不是为了健身,就是为了让身体快速热起来,感觉那种紧绷感能通过流点汗排出去一些。还有个我常用的,就是使劲拍打自己的大腿外侧,拍得啪啪响那种,感觉能把那股憋屈劲儿给拍散点。或者,对着空气挥几拳,不用很大力气,就是做出那个动作,感觉把一些负面的东西扔出去了。
第三步:找点“实在”的感觉。 光动还不够,还得让感官也参与进来,拉回现实。我会去洗把脸,用冷水或者温水都行,感受水流过皮肤的感觉。或者,用力搓搓手,再搓搓脸,让皮肤感觉到热度。有时候,我也会去厨房,找个硬点的水果,比如苹果,拿在手里掂量掂量,感受它的重量和形状,然后狠狠地咬一口,听那个嘎嘣脆的声音,尝那个味道。关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具体的感官体验上。
第四步:做一件眼前的小事。 等身体活动开,感觉稍微落地一点之后,我会立刻找一件特别小、特别具体、立马能完成的事去做。比如,把桌子上乱放的几本书叠整齐;去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倒掉;或者就是把刚才洗脸溅湿的台面擦干净。完成一件小事,会带来一点点掌控感,哪怕就那么一点点,也能冲淡那种“不知道为什么”的无力感。
接受这个状态,但不沉溺。 完成上面几步,通常那股莫名的烦躁或者低落会好很多。但有时候可能还是有点残留。这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行,今天可能就是有点不在状态,就那样。” 允许自己可以不完美,可以有情绪,但关键是,我已经行动过了,没有任由自己陷在里面。然后就该干嘛干嘛去,就算效率不高,也尽量维持正常的节奏。
这就是我应对“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状态的一套实践流程。没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一些土方法,但对我个人来说,动起来、感受当下、做点小事,这三板斧下来,往往能把那种不明所以的糟糕感觉给撬动,让自己不至于卡在原地。分享出来,希望能给有类似困扰的朋友一点点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