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捣鼓的“布隆迪”项目,这名字听起来挺神秘,就是我瞎起的,跟非洲那个国家没啥关系,纯粹觉得好玩。
事情是这样的,前阵子不是闲得慌嘛就寻思着给自己找点事儿干。正好手头有点旧电脑配件,就琢磨着能不能攒一台小服务器,搞点个人服务啥的。想来想去,就决定整个小型的文件共享系统,方便我在家里的各个设备之间传点东西。
第一步:选硬件!
这步最简单,翻箱倒柜,把以前淘汰下来的主板、CPU、内存啥的都找了出来。硬盘的话,我专门淘了个二手的 1T 机械硬盘,够用了。电源也捡了个老的,机箱就更简单了,直接用纸箱子代替,环保又省钱!
第二步:装系统!
硬件搞定之后,就开始装系统。本来想用 Ubuntu Server 的,但考虑到我这硬件配置比较老旧,怕跑起来吃力,就换成了 Debian。Debian 比较轻量级,占用资源少,而且也挺稳定。装系统过程就不说了,反正就是下载镜像、制作启动盘、一路 Next 就完事儿了。
第三步:配置网络!
装好系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配置网络。因为我要让这台服务器在局域网内被访问,所以需要设置一个静态 IP 地址。我直接修改了 `/etc/network/interfaces` 文件,设置了 IP 地址、网关和 DNS。如果你对命令行不熟悉,也可以用图形界面来配置。
第四步:安装 Samba!
Samba 是 Linux 上实现文件共享的神器,安装起来也很简单,一条命令就搞定:`sudo apt-get install samba`。安装完之后,就需要配置 Samba 的配置文件 `/etc/samba/*`。我添加了一个共享目录,设置了访问权限,允许局域网内的用户访问。
第五步:创建共享目录!
在 `/home` 目录下创建了一个名为 `share` 的文件夹,作为我的共享目录。然后修改了这个目录的权限,让 Samba 可以访问:`sudo chmod 777 /home/share`。这个权限有点大,安全起见,最好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更细致的权限。
第六步:测试!
配置完 Samba 之后,重启 Samba 服务:`sudo service smbd restart`。然后在局域网内的其他电脑上,通过 Windows 的“网络”或者 Mac 的 Finder,输入服务器的 IP 地址,就可以看到共享目录了。尝试上传和下载文件,确保一切正常。
遇到的坑:
- 权限问题:一开始共享目录的权限没设置导致 Windows 无法访问。后来修改了目录权限才解决。
- 防火墙问题:Debian 默认开启了防火墙,阻止了 Samba 的端口。需要在防火墙中放行 Samba 的端口才能正常访问。
- 中文乱码问题:在 Windows 上访问共享目录时,文件名出现了中文乱码。通过修改 Samba 的配置文件,设置字符集为 UTF-8 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回搞的“布隆迪”项目,虽然简陋,但也算是把我的一些旧电脑配件利用了起来,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文件共享系统。以后我在家里的电脑、手机、平板之间传东西就方便多了。而且通过这回实践,也让我对 Linux 系统和 Samba 的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次有机会,我还想尝试搞点更高级的玩法,比如搭建一个私人云盘啥的。
这回瞎折腾还是挺有意思的。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