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着“一支球队”这事儿,跟我之前带过的一个小项目组挺像的。就觉得人凑齐了,目标明确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完事儿了。但真干起来,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从想法到找人
最早就是脑子里有个想法,觉得这事儿能成,一个人肯定搞不定,得找帮手。我就开始踅摸人,先从认识的、觉得靠谱的下手。打电话、发消息,把想法跟人一说,有的人一听就觉得有意思,有的人犹豫,有的人干脆不看
前前后后聊了一圈,拉起来几个人。刚开始都挺客客气气,毕竟有的熟有的不熟。但光有人还不行,得让大家知道咱们要往哪儿使劲儿,要干成个啥样。
磨合期的磕磕绊绊
然后就开干。问题很快就来了。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做事习惯也不同。你觉得这步应该这么走,他觉得那步才对。开会讨论,有时候说着说着就跑题了,或者争得面红耳赤,也没个结果。效率低不说,关键是影响士气。
那段时间,我真是有点头大。晚上躺床上就在想,这不行,松松垮垮的,目标是但照这样下去,猴年马月也搞不成。感觉就像手里攥着一把沙子,抓得越紧,漏得越快。
- 有人闷头干,干错了方向也不知道。
- 有人想法多,但光说不动。
- 还有人觉得这事儿跟他关系不大,出工不出力。
开始拧成一股绳
后来我觉得,光靠自觉不行,也不能光靠我一个人吆喝。得让这个“队”有点“队”的样子。没整啥高大上的理论,就是定了几个土规矩。
比如,每周固定时间,大家碰个头,别长篇大论,就说说这周干了遇到啥困难,下一步打算咋整。信息透明点儿,别各干各的。还有,出了问题,先别忙着找谁的责任,先看怎么解决,解决了再说。强调的是解决问题,不是互相指责。
慢慢地,好像有点效果。大家沟通多了,互相了解也多了,知道谁擅长谁在哪方面需要搭把手。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几个人凑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还真能找到好办法。这就是所谓的“集体智慧”,虽然当时没想那么多。
经历风雨才见真章
中间也遇到过大坎儿。有一次,因为一个细节没处理导致整个进度卡壳了,差点儿前功尽弃。当时气氛挺压抑的,有人抱怨,有人泄气。
我那时候心里也打鼓,但脸上不能露出来。把大家伙儿拢一块儿,先让大家把不满都说出来,憋着难受。说完之后,我说:“事儿已经这样了,互相埋怨没用,咱们看看现在还能咋补救。”
那次,真是挺考验人的。但好在,大家发泄完了,还是坐下来一起想辙。硬是把那个难关给挺过去了。经过那一次,感觉大家的心气儿好像更齐了点,知道这船上的人,谁也跑不了,得一起划。
回头看,就是这么个过程
现在回过头想想,搞个团队,真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和面,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不停地揉搓、调整,才能成型。
关键还是得有人情味儿。光讲制度、讲目标,冷冰冰的,不行。大家心里得有那么点儿认同感,觉得这是“咱们”的事儿,不是“你”或者“我”的事儿。这玩意儿,说不清道不明,但感觉能到。
现在这个小摊子,虽然也还是磕磕绊绊,但总算是在往前走。你要问我有啥秘诀,我真说不上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把人当人看,多沟通,多担待。可能也就这些土办法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