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我搞情报分析这事儿,也不是啥高大上的东西,就是我自己瞎琢磨、动手做的一些记录。
捣腾的起因
就是手头摊上个事儿。具体啥事就不细说了,反正就是感觉云里雾里的,信息特别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老板或者说需求方,就想要个“靠谱的说法”,让我去弄明白到底咋回事,以后可能怎么走。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
第一步:先搞清楚到底要干嘛
刚接手的时候,我脑子也是一团浆糊。啥叫“弄明白”?啥是“靠谱的说法”?这范围也太宽了。我就先坐下来,把自己当成啥都不知道的小白,开始琢磨:
- 他们到底想解决啥问题? 是想知道对手在干嘛还是想看看某个新技术有没有前途?还是别的
- 要拿出个啥东西? 是要写个报告?还是要当面讲清楚?还是给个简单的结论就行?
- 时间有多紧? 这决定了我能挖多深,用多少时间去核实信息。
我就去找提需求的人,反复沟通,问东问西,把这些问题一个个捋清楚。有时候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我就得帮他们理思路,把模糊的想法变成具体的问题。这一步挺关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嘛方向错了,后面全白费。
第二步:到处刨信息
方向定了,接下来就是找“料”。这步就比较累人了,得上天下地去找。我那时候基本上是:
- 网上扒拉: 什么新闻报道、行业报告、论坛帖子、社交媒体,只要沾边的都去看。这里面水很深,假消息、软文一大堆,得留个心眼。
- 内部翻腾: 公司内部的资料库、以前的项目文档、找老员工聊天打听,有时候内部信息比外面公开的更靠谱。
- 花钱买点: 有些专业的数据库或者报告,该买还得买,毕竟人家是专门干这个的,信息质量高一些。
- 有时候还得跑出去: 参加个行业会议、找人聊聊啥的,面对面交流能获取一些网上找不到的信息和感觉。
反正就是把能想到的路子都用上,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这时候先别管有用没用,一股脑儿先堆起来再说。
第三步:筛沙子,去伪存真
信息堆了一大堆,看着就头疼。这时候就得开始筛了。我主要看这么几点:
- 这消息来源靠谱吗? 是官方发布的?还是小道消息?是第一手信息?还是转了好几手的?
- 这信息是不是过时了? 尤其技术、市场相关的东西,变化快得很。
- 不同来源的信息能对上吗? 如果好几个不相干的来源都指向同一个那可信度就高多了。反之,如果互相矛盾,就得小心了,看看哪个更可信,或者干脆都存疑。
- 信息本身有没有明显的硬伤? 比如数据对不上、逻辑不通啥的。
这个过程就像淘金,把那些看着亮晶晶但是黄铜疙瘩的东西扔掉,留下真正有价值的金沙。我一般会搞个表格或者简单的分类,把信息来源、可信度、关键点都记下来,方便后面分析。
第四步:串珠子,看出点门道
筛完之后,手上剩下的就是相对靠谱的信息了。这时候就得动脑子,把这些零散的点串起来,看看能不能发现点啥规律、趋势或者联系。
我常用的法子比较土:
- 画图: 有时候用思维导图或者简单的流程图,把各个信息点之间的关系画出来,一看就比较清楚。
- 对比: 把不同来源的信息、不同时间点的信息放一起比对着看,差异和变化往往能说明问题。
- 找关联: 这件事和那件事有没有关系?这个现象是不是那个原因导致的?就是不停地琢磨它们之间的联系。
- 做假设,再验证: 根据现有信息,大胆猜一下可能会怎么样,然后回头再去找信息来证明或者推翻我的猜测。
这一步没啥捷径,就是靠经验和感觉,还有反复琢磨。有时候卡壳了,就放一放,出去走走,或者跟别人聊聊,换个角度可能就通了。
交作业
分析出点眉目了,就得把结果整理出来。根据之前明确的需求,看是写报告还是做PPT。我一般会注意:
- 结论先行: 先把我分析出来的主要观点、结论亮出来。
- 论据支撑: 然后再详细说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用了哪些关键信息,怎么分析的。
- 讲明白不确定性: 有些地方可能信息不足,或者有风险,得说清楚,不能打包票。
- 说人话: 尽量用简单直接的话说清楚,别整太多专业词汇把人绕晕。
基本上,我搞一次情报分析,就是这么个流程走下来。重点是搞清楚目的,然后下笨功夫去找、去筛、去琢磨,把想明白的东西说明白。过程挺繁琐,有时候也挺枯燥,但弄明白了之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还是挺爽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