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自个儿琢磨布莱希特的这点事儿。
起初,就是偶然听人老提起这个名字,布莱希特这、布莱希特那的,说他搞戏剧挺牛,还整了什么理论,听着就挺玄乎。就有点好奇心,寻思着这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人这么念叨。
我就开始行动了。先是上网随便搜了搜,大概知道了他是个德国人,写剧本的,搞导演的,好像还挺有思想,特别是在戏剧方面,说是搞了个什么“陌生化效果”还是“间离效果”来着,反正就是不让观众陷进去看戏,得跳出来思考。听着挺有意思,但也挺绕。
光看介绍不过瘾,我就想着,得找点实际的东西来看看。就去图书馆借了本他的剧本集,好像是叫《伽利略传》还是《四川好人》来着,记不太清了,反正就那么厚一本。拿回家,泡了杯茶,坐下来,准备好好啃一啃。
一开始看,真有点费劲。他的剧本,跟咱们平时看的那种故事性特强的戏不太一样。里面经常有些说明性的文字,有时候人物说着说着,突然就跳出来唱首歌,或者直接对着观众说话。感觉就像……就像看着看着电视,演员突然扭头跟你唠嗑一样,挺别扭的。
我就琢磨,他为啥要这么干?按他那套理论说,就是为了让你别投入感情,要时刻保持清醒,思考这戏里说的事儿。我就试着按他说的那个路子去看,别把自己当剧中人,就当个旁观者,冷眼看着。
这么试了几天,感觉有点那个意思了,但也没完全通透。就是觉得,他这戏,确实不是让你舒舒服服看完就完了的,总得让你琢磨点啥。比如社会,人性,这些比较大的话题。有时候看着看着,确实会停下来想:这事儿放好像也有点影子哈。
琢磨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 刚开始觉得他的戏有点“说教”,硬邦邦的,不太像“艺术”。
- 后来慢慢觉得,这种“硬”,可能就是他故意的,就是要刺你一下。
- 尝试去理解那个所谓的“间离”,感觉就像给你泼冷水,不让你做梦。
- 看他的东西,不像看小说电影那么轻松,得动点脑子。
整个过程下来,我也不敢说自己就完全懂了布莱希特了。他那些理论,作品,估计得专门研究的人才能说得清。我这也就是自己瞎琢磨,体验了一把。感觉就像是接触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虽然不一定完全接受,但确实开了开眼界。
反正,这就是我自个儿捣鼓布莱希特的经历。没啥高深的理论,就是一步步去接触、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