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16比9,真是哪儿哪儿都是。我最早注意到这事儿,还是好几年前捣鼓家里那台旧电脑换新显示器的时候。
那会儿的老显示器还是方方正正的那种,好像叫啥4比3,反正用惯了也没觉得咋样。后来不是图新鲜,想整个宽屏的嘛就搬了个新显示器回来。一接上,嚯,确实宽敞!打开个网页,两边能显示更多东西了,看电影,特别是那些大片,感觉立马不一样了,上下黑边少了,画面铺满了,爽!
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
有些老的软件,界面拉伸得有点变形,看着别扭。还有就是处理一些老照片,或者以前做的PPT,放到新屏幕上,两边就直接是大黑条,或者被强行拉宽,人脸都走形了。那段时间为了让图片在宽屏上好看点,我可没少折腾。
我当时是这么干的:
- 硬着头皮学裁剪: 打开画图工具,或者一些简单的图片编辑器,里面就有个裁剪功能。我就试着用那个16比9的比例框去框照片。结果?要么得把人脑袋顶给裁掉一块,要么就得牺牲掉旁边的景物。反正就是,原来的构图全完了,得重新取舍。搞了几张,效果不还挺费劲,有点儿想放弃。
- 研究视频输出: 偶尔也自己剪点小视频玩玩。输出的时候,选项里一堆分辨率,但后面都跟着个(16:9)。这才意识到,合着现在拍视频、看视频,基本都按这个规矩来了。你不按这个比例做,放到电视或者主流视频网站上,效果就差点意思。没办法,只能尽量让自己的素材去适应这个框框。
- 对比观察: 我还特意把我那个旧的方屏显示器和我爸妈家的老电视(也是方的)跟新买的显示器、家里的液晶电视放一起琢磨过。发现确实,看新电影、新电视剧,16比9的屏幕视野宽,感觉更舒服,有点像电影院的意思。但要说看文档、码字,好像还是老屏幕那种竖着高一点的用着顺手,一行能显示更多字,不用老是滚轮。
后来东看看西问问,加上自己琢磨,才慢慢有点明白。说是啥人眼睛的视野范围天生就接近这个比例,所以看着舒服。而且电视台、电影行业后来都统一用这个标准了,高清电视啥的。你想,大家都按这个尺寸做内容,那你屏幕也得是这个尺寸,不然看着就别扭,要么有黑边,要么画面被切。久而久之,从电视到电脑显示器,甚至后来手机屏幕,虽然现在手机屏幕为了手感做得更长了,但那个“宽屏”的基础概念,感觉还是从16比9这儿来的。
虽然现在笔记本电脑好像又开始流行啥16比10了,说是办公更舒服,手机屏幕比例更是五花八门。但不得不说,16比9这个比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就是我们看东西的“标准窗口”了。现在想想,当初为了适应它,还真是花了不少功夫去调整自己的习惯和手头的东西。也挺有意思的,一个简单的数字比例,背后影响了这么多设备和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