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搞的“诺尔贝”这个事儿,纯属个人瞎折腾,大家就当看个乐呵。
我对“诺尔贝”这个词儿也没啥概念,就觉得这名字挺洋气,像个外国牌子。后来一查,好家伙,又是手表,又是瓷砖,还有种植牙!我寻思,这名字挺受欢迎,这么多领域都用。
我这人就喜欢瞎琢磨,想着能不能把这些“诺尔贝”的东西,自己也山寨一个出来。不是真去做手表瓷砖啥的,我没那技术也没那钱。我就想着能不能用代码,用程序,搞一个自己的“诺尔贝”出来。
琢磨好几天,终于有个大概的想法。我不是一直想学点数据分析嘛就拿“诺尔贝”相关的数据来练手。比如,看看大家都在搜哪些“诺尔贝”的产品,哪个“诺尔贝”的讨论度最高,等等。
说干就干,我先是吭哧吭哧地用爬虫,从几个电商平台和论坛上,把“诺尔贝”相关的商品信息和帖子都扒下来。这过程是真的痛苦,各种反爬虫机制,搞得我头都大。不过还还是搞定,存满满一堆数据。
有数据,接下来就是清洗和分析。我用Python的pandas库,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数据,什么商品名称、价格、评价、发帖时间等等,都整理得干干净净。然后又用matplotlib和seaborn,画几个图,看看“诺尔贝”瓷砖的销量怎么样,种植牙的关注度高不高。
折腾好几天,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诺尔贝”这个牌子,虽然涉及的领域挺多,但每个领域的用户群体好像都不太一样。买瓷砖的可能不太关心种植牙,戴手表的可能也不知道瓷砖啥的。如果能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搞个“诺尔贝”的用户画像,说不定能发现一些隐藏的商机。
于是我又开始折腾机器学习。用sklearn库,搞个简单的分类模型,根据用户的搜索记录和购买行为,判断他们更可能是“诺尔贝”的哪个产品的潜在用户。这模型准确率不高,也就70%左右,但好歹能跑起来。
我把这些东西都整合到一个简单的网页上,用Flask框架写的,丑是丑点,但能用。用户可以在网页上搜索“诺尔贝”的产品,看看相关的评价,或者输入自己的信息,看看自己可能是哪个“诺尔贝”产品的潜在用户。
- 爬数据: 用Python的requests和BeautifulSoup,各种绕过反爬虫。
- 洗数据: 用pandas,把脏数据变成规整的数据。
- 画图表: 用matplotlib和seaborn,把数据可视化。
- 搞模型: 用sklearn,训练一个分类模型。
- 搭网站: 用Flask,把所有东西整合到一个网页上。
这就是我折腾“诺尔贝”的整个过程。虽然没啥实际用处,但学到不少东西,也算是给自己找点乐子。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其他瞎折腾的项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