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能瞅见“Sergio”这个名字,感觉哪儿都有似的。有时候刷手机看到个踢球的叫这名,有时候又看到个搞设计的教授也叫这名,还有做生意的老板助理啥的。挺国际化的一个名字哈。
不过说起“Sergio”,我这儿倒不是要聊那些名人轶事。这名字一下子勾起我好几年前的一段捣鼓经历,说来也巧,当时我弄的一个小程序,或者说就是一个内部用的小工具,我也给它起个名叫“Sergio”。为啥叫这个?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纯粹是那会儿觉得随便起个洋名儿好像显得厉害点,而且打字也方便。
我的“Sergio”实践小记
事情得从那时候说起。当时我手头有个挺磨人的活儿,就是每天得处理一堆从不同系统导出来的表格,格式乱七八糟的,需要手动去整理、核对、然后汇总数据。纯体力活儿,干得是眼花缭乱,脖子都快僵。
一开始嘛就那么硬着头皮干,每天对着屏幕复制粘贴,点来点去。时间长,真是有点顶不住,效率低不说,还特别容易出错。你想,人又不是机器,总有走神的时候,一个数字看串行,或者一个小数点点错,后面就全乱套。
后来有一天,又是加班加点弄完那一堆破事儿之后,我坐在那儿缓神,就琢磨着,这事儿老这么干也不是个办法。我就想,能不能自己写个小脚本啥的,让电脑帮我干这部分活儿?
说干就干。 我本身也不是专业搞编程的,但多少懂点皮毛。就利用下班时间和周末,开始在网上找资料,看教程,一点点地学,一点点地试。选个自己稍微熟悉点的语言,磕磕绊绊地就开始写。
过程嘛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坑都踩个遍。
文件读取:不同格式的表格,编码还不一样,读进来有时候就是一堆乱码。
数据清洗:里面的数据各种脏,有空格的,有特殊字符的,还有格式不统一的,得一个个规则去处理。
逻辑判断:怎么识别哪些数据是有效的,怎么对应起来,怎么汇总计算,这块儿逻辑想得我头都大。
调试:写完跑不起来,或者跑起来结果不对,就得一行行代码去看,去找问题在哪儿。那段时间,对着屏幕抓耳挠腮是常态。
大概折腾两三个星期, 反反复复修改调试,总算是弄出来一个能跑通,并且结果基本靠谱的小工具。当时心里那个激动,感觉像是解决个天大的难题。给它起名字的时候,就随口叫“Sergio”,也没多想,觉得顺口就行。
后面就开始用我这个“Sergio”来处理那些烦人的表格。效果是立竿见影。 以前吭哧吭哧要搞小半天甚至一天的数据,现在把文件往指定地方一放,运行一下脚本,喝杯茶的功夫,结果就出来。准确率还比我手动弄高多。
后来我还悄悄分享给当时坐我旁边的两个同事用,他们试之后也觉得省事儿不少。虽然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也没啥界面,就是个命令行跑跑的玩意儿,但在当时那个场景下,实实在在地解决我的痛点,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每次看到“Sergio”这个名字,不管是球星还是教授,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反而是我那个可能早就躺在旧硬盘里,不知道还能不能跑起来的小脚本。这算是我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一次挺有意思的实践记录,虽然粗糙,但挺有成就感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