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有人提到凯文·林奇和他那本《城市意象》,说是城市规划的经典必读书。作为一个喜欢到处走走拍拍的人,我突然来兴趣,想看看这位大师到底说些
摸索阶段
我有点懵,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直接去啃书?那也太枯燥。于是我先去网上搜搜“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想看看有没有啥通俗易懂的解读。
结果,搜出来一堆文章,有的讲“城市意象五要素”,有的讲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有的拿国内的城市举例子。我这里那里看看,大概解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给人的印象很重要,而且这个印象是可以被规划和设计的。
渐入佳境
知道大概方向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回忆自己去过的城市。比如,重庆,那个被叫做“8D魔幻城市”的地方,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立交桥绕来绕去,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导航都搞不清楚。还有北京的CBD,那些高楼大厦,确实给人一种现代大都市的感觉。
- 重庆:魔幻、立体、迷宫
- 北京CBD:高大、现代、密集
这么一想,我好像有点明白凯文·林奇说的“城市意象”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在城市里走来走去,对这个城市产生的一种整体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街道、路标、甚至人流,都会影响我们的感受。
实践出真知
为验证自己的想法,我决定出去走走。我特意选一条平时不怎么走的路,开始留意周围的环境。
我发现,那些容易记住的地方,往往都有一些特点:
- 有个显眼的标志物,比如一个雕塑、一座特别的建筑。
- 道路比较宽敞,或者有明显的转折。
- 周围的环境比较有特色,比如一片绿地、一条小河。
这些,不就是凯文·林奇说的“路径”、“节点”、“区域”、“边界”、“标志物”吗?我感觉自己好像摸到一点门道。
一点小感悟
这回小小的实践,让我对“城市意象”有更直观的感受。以前,我只是单纯地觉得一个城市好不好看,我开始明白,一个城市的“好”,不仅仅是好看,还要让人觉得舒服、容易辨认、有记忆点。
凯文·林奇的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通过这回实践,我已经对他的理论有一些初步的理解。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再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