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概念,叫“林迪效应”,说是啥东西存在的时间越长,那它以后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的时间就越长。听起来有点绕,我就琢磨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我先在网上大致搜搜,发现这林迪效应还真是这么回事。说白,就是老东西更抗造。比如一本书,要是它已经出版 50 年,那它很可能还能再卖 50 年。一个技术要是已经存在 20 年,那它大概率还能再用 20 年。这不就是咱常说的“姜还是老的辣”嘛
为弄明白这林迪效应到底靠不靠谱,我就拿自己做个小实验。我翻翻自己的书架,找出几本我特别喜欢的书。有几本是小时候就看的,像《西游记》、《水浒传》这些,到现在得有几百年历史。还有几本是我上学时候看的,也有十几年。我把这些书都列一个清单,然后开始回忆自己是啥时候开始读这些书的,以及现在还会不会时不时翻出来看看。
- 《西游记》:这书我估计得有几百岁,我小时候就看,现在也喜欢看,而且我发现我的孩子也喜欢看。
- 《水浒传》:和《西游记》差不多,也是从小看到大。
-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我上高中的时候看的,到现在也十几年,我偶尔还会翻出来看看,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
- 《C++编程思想》:这是我大学时候学编程的时候看的,现在虽然不咋写 C++ ,但这本书里的很多编程思想对我影响还是挺大的。
然后我又想想自己平时用的那些软件和工具,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符合林迪效应。比如我写代码用的编辑器 Vim,这玩意儿的历史可比我年龄都大,但我现在用着还挺顺手的。还有像 Git 这种版本控制工具,也是十年前开始用的,现在基本上是每个程序员的必备技能。
这么一琢磨,我发现这林迪效应还真挺准的。那些老的东西,之所以能存在这么长时间,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们经过时间的考验,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说,以后再遇到新东西的时候,不妨先看看它有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别一味地追新求变,那些老古董搞不好会更加靠谱。
这也不是说新的东西就不只是说我们可以用林迪效应作为一个参考,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我现在想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我可能就会先看看那些已经存在很多年的语言,像 Python、Java 这些,因为它们已经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我也不会完全拒绝新语言,毕竟新的东西往往也能带来新的机遇。
总结
通过这回小小的实验,我对林迪效应有更深的理解。它就像一个时间过滤器,帮我们筛选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不能尽信这个效应,但是这却是一个非常棒的思考方式,希望这回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