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啃着包子翻手机,突然蹦出个CBA的讨论组,一堆缩写看得我眼晕。啥玩意儿?CBA?我寻思是China Basketball Association?可人家聊的明明是学习方法!这不对劲儿,得整明白。
一、开头就撞上南墙
直接打开浏览器搜“CBA”,好家伙,满屏都是篮球联赛!加了“学习方法”再搜,出来一堆零碎信息。有的说是分块训练,有的扯步骤拆解,看得我脑壳嗡嗡响。气得我灌了杯冰美式,笔记本甩桌上开干——今天非得把这玩意儿拆开揉碎不可!
二、刨根问底扒老底
翻墙扒拉了半天外网,总算挖到点干货。原来这CBA全名是Component-Based Analysis(跟篮球半毛钱关系没有!)。最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两个搞教育的老外捣鼓出来的,本意是帮军队训练新兵蛋子快速上手操作武器系统。我拍大腿直乐:难怪那些教学步骤拆得跟枪械分解似的!
接着往下扒拉时间线:
- 1978年:俩创始人发论文,第一次提出把复杂技能剁成小块训练
- 1985年:有学校用它教智障儿童,效果贼好
- 2003年:被包装成企业员工培训工具,突然爆火
- 2020年:网课平台偷摸改名叫“知识模块化学习”
三、拿自己当小白鼠
正好最近学视频剪辑卡在特效环节,干脆用CBA试水。按着老外论文里的土办法:
- 把“添加粒子特效”拆成六个指甲盖大的步骤
- 盯着电脑屏幕反复练第三步参数调节,练到闭眼都能操作
- 每个动作练熟才碰下一个
没想到两小时就把特效做出来了!以前卡三天的玩意儿,现在跟拼乐高似的,啪嗒啪嗒就接上了。赶紧把操作流程拍照贴墙,备忘标签贴得满桌都是。
四、半夜蹲坑悟出的道理
凌晨三点被猫踹醒,蹲马桶时突然想通:这玩意儿能火五十年不是没道理!你看现在流行的番茄钟,本质就是把时间切块;那些知识付费课喊着“拆解底层逻辑”,不就是CBA变种嘛连我妈跳广场舞都先学手势再练脚法,才跟音乐——合着全世界都在偷偷用!
现在看CBA就像看老家腌酸菜,土罐子里装着老祖宗的智慧。下次谁再拽英文缩写唬人,我反手就甩他张拆解流程图——花活儿谁不会,能啃下硬骨头才是真本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