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格雷姆,我一开始是不怎么感冒的。那时候年轻气盛,总觉得投资这玩意儿就得搞点高深莫测的,什么技术分析、波浪理论,听着就唬人。格雷姆那套,什么价值投资、安全边际,听着就觉得土,太慢了,不刺激。
我折腾了好一阵子,追涨杀跌,听消息炒股,结果?不用说,肯定是亏多赚少,心态也跟着七上八下的,觉都睡不那段时间,真是身心俱疲,开始怀疑人生了都。
痛定思痛,回归常识
后来亏得实在顶不住了,我就开始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我太追求那些“秘籍”了,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格雷姆。以前只是道听途说,觉得他的方法简单,甚至有点“笨”。
我找来他那本厚厚的《证券分析》,硬着头皮啃。你还别说,一开始真挺枯燥的,都是些数字、报表。但慢慢地,我发现这里面好像有点门道。他说的那些,都是大白话,核心思想就那么几个:
- 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他强调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这点我以前也知道,但没真当回事儿。
- 买股票就像买公司的一部分:得看这家公司值不值这个价,而不是看K线图好不好看。
- 安全边际是王道:用五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给自己留足犯错的空间。这个我印象最深,以前我总想着一块钱买一块一的东西,还指望它涨到两块。
- 市场先生是个情绪化的家伙:有时候他高兴,出高价买你的东西;有时候他沮丧,便宜卖给你好东西。你要利用他的情绪,而不是被他带着跑。
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些话太实在了。不像那些“股神”吹得天花乱坠,格雷姆的方法,更像是个稳重的老大爷在跟你掏心窝子说话。
我的实践过程
搞明白了这些基本道理后,我决定试试。我不再天天盯着大盘看了,也不去打听什么内幕消息了。我开始学着看公司的财务报表,虽然一开始看得头大,但硬着头皮一点点学,什么市盈率、市净率、负债情况,慢慢也能看懂一些了。
然后,我列了一个单子,把我关注的几家公司写下来。接着,我按照格雷姆的一些标准,比如要求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负债不能太高,股息要稳定等等,去筛选。筛完之后,符合条件的公司不多。
对于剩下的这些公司,我开始等机会。就是等“市场先生”不高兴的时候,股价跌到我觉得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时候,我才分批买入一点。买入之后,我就不怎么管它了,除非公司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个过程挺熬人的。有时候眼看着别的股票蹭蹭涨,自己手里的纹丝不动,甚至还跌,心里也痒痒。但我告诫自己,得相信格雷姆,得有耐心。毕竟价值投资不是一夜暴富的买卖。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好一家公司,基本面不错,就是股价一直不便宜。我等了差不多大半年,中间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了,觉得可能等不到那个“便宜”的价位了。结果后来市场整体回调,那家公司的股价也跟着下来了,终于到了我心理的买入区间。我果断出手,后来那家公司确实给我带来了不错的回报。
这事儿过后,我算是彻底服了格雷姆这套东西了。它不追求短期暴利,但它能让你睡得踏实。它教你把投资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而不是一场赌博。
格雷姆的方法也不是万能药,市场也在变,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但他的核心思想,我觉得是不会过时的。说到底,他的法子不难,难的是克服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恐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现在还在学习和实践的路上,但方向明确了,心里就踏实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