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个消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说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梁世英先生,走了,享年89岁。平时就爱瞎琢磨,看到这种消息,总会多想一点。
初识与印象
我第一次知道梁世英先生,也挺偶然的。早些年对环境艺术设计这块儿有点兴趣,自己瞎看些资料,就接触到了一些老前辈的名字。梁先生就是其中一个,清华的教授,资深设计家,这名头一听就觉得是泰斗级的人物。
当时就觉得,,这是个大学问家,肯定做了很多了不起的设计。但具体是哪些,那时候印象不深,就跟咱们提到很多大师一样,知道他厉害,但具体厉害在哪儿,可能一下子也说不全。
深入了解的念头
这回看到他逝世的消息,我就又把这事儿捡起来琢磨了。我就想,一位89岁高龄的老先生,一辈子都扑在环境艺术设计上,他到底给咱们留下了些什么?我这人就是这样,遇到个事儿就喜欢刨根问底,想搞明白。
我就开始行动了。先是上网搜了搜关于梁先生的一些生平,主要成就什么的。信息不算特别多,不像现在一些网红设计师那样铺天盖地。但从零星的资料里,能感觉到他那一代学人的严谨和踏实。
实践与思考过程
我发现,梁先生他们那一代人做的“环境艺术设计”,跟咱们现在很多商业化的、追求酷炫效果的设计,思路可能不太一样。他们更多的是考虑怎么让环境更宜人、更实用,怎么体现一种文化底蕴。
我就开始回忆,我平时去过的一些地方,哪些地方的设计让我觉得舒服、有味道。比如一些老公园的规划,一些公共建筑周边的环境营造,甚至一些老校区的整体感觉。我就在想,这些里面,会不会就有梁先生和他同事们的心血?
我意识到一个事儿:很多时候,真正好的设计,它不是那种跳出来让你“哇”一声的,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你的生活里,让你觉得舒服、自然,甚至你都意识不到那是“设计”过的。这可能就是梁先生他们追求的境界。
我还特地翻了翻一些以前的老教材,或者跟设计相关的书籍,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他们那个年代设计理念的论述。虽然没有直接找到梁先生写的很多东西,但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设计师们对国家建设、对人民生活改善的那种责任感。
我还跟几个学设计的朋友聊了聊。他们有的可能对梁先生的名字也不是那么熟悉,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新的设计理念层出不穷。但一提到老一辈设计师对中国现代设计学科的奠基作用,大家都是非常尊敬的。
的感悟
我这几天的“实践”,就是通过梁世英先生逝世这个事情,重新去回顾和思考了一下我们身边的“环境艺术设计”到底是什么,以及那些默默耕耘的老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我觉得,记住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可能不只是记住他的名字和头衔,更是去理解和体会他所做的事情的价值。梁先生他们那一代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塑造了我们今天生活环境的很多基础面貌。虽然他们很多人可能不像明星那样耀眼,但他们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
这回琢磨下来,也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光是好看,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梁老先生走了,但他的精神和作品,我想会通过他教过的学生,和他参与过的项目,继续影响着我们。也算是给自己上了一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