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跟大家唠唠这个“真实命中率”的事儿。以前我看球,就特别简单,谁得分多谁就牛,再看看那个投篮命中率,感觉就差不多了。那时候,跟朋友聊球,老掰扯不清,你说这个球员效率高,他说那个球员手感有时候一个劲儿打铁的,得分也不少,你说这咋算?
初识与困惑
后来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个词儿,叫“真实命中率”。我心想这又是啥玩意儿?命中率就命中率呗,还整个“真实”的?当时就觉得,是不是又是什么高大上的数据,忽悠人的。可架不住好奇,就想着去了解了解。
一开始在网上搜了搜,看到一些解释,说是这玩意儿能更准地看出一个球员把球投进去变成得分,到底有多高效。它不光看你两分球投得准不准,三分球也算,连罚球都给你折进去算。我一看那公式,哎哟我的妈,好像是总得分除以一个啥(2乘以出手次数再加上零点几乘以罚球次数),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反正比单纯的“命中数除以出手数”复杂多了。
当时我就犯嘀咕,罚球也算到投篮里?这合理吗?这不是投篮。而且为啥要搞这么复杂,直接看投篮命中率、三分命中率、罚球命中率,不就完了吗?
动手实践与理解
我就寻思,光看不练假把式。我得自己找几个球员的数据捣鼓捣鼓。我就找了几个我平常关注的球员,有那种得分爆炸但感觉老打铁的,也有那种得分不高但感觉挺稳的。
我先是把他们常规的投篮命中率列出来,然后硬着头皮,照着那个“真实命中率”的算法(虽然有点模糊,但大概意思就是把罚球也折算成某种“出手”),吭哧瘪肚地算。那会儿还没有现成的工具给我用,或者说我也不知道,就手动在那儿加加减减乘乘除除。
- 第一步:找到球员的总得分。这个好办,数据单上一目了然。
- 第二步:找到总的投篮出手次数(FGA)。也好办。
- 第三步:找到罚球出手次数(FTA)。也好办。
- 第四步:套那个有点迷糊的公式,大概是 总得分 / (2 (FGA + 0.44 FTA)) 这么个意思,那个0.44还是0.88我当时也搞混过,反正就是给罚球一个权重。
这么一算,还真有点意思!
我发现,有些球员,你看他投篮命中率可能不算顶尖,比如百分之四十几,但因为他三分投得多且准,或者造犯规能力强,罚球稳,他的“真实命中率”一下子就上去了,甚至比一些两分球很准但基本不投三分也不怎么罚球的球员要高。这就让我明白了,为啥三分球值钱,为啥罚球也重要。一个三分球是3分,两个罚球也可能拿2分,这些在普通命中率里体现不出来,但在“真实命中率”里,它都给你考虑进去了。
比如说,以前我觉得某个球员老是打铁,但算完真实命中率,发现诶?还行,不算太坑。因为他可能投了很多三分,或者搏了很多罚球。反过来,有些球员看着命中率还行,但真实命中率可能就一般般,因为他可能大部分是中距离,或者罚球不行。
实践后的体会
捣鼓了一阵子之后,我算是有点明白了。这个“真实命中率”,它就像个“综合得分效率指标”。它把两分、三分、罚球全给揉一块儿了,告诉你球员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手尝试”(包括那些造成罚球的回合)大概能得多少分。
这玩意儿确实比光看投篮命中率那干巴巴的数字强多了。它能让你对一个球员的得分效率有个更全面的认识。数据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光看一个数据就下还得结合比赛具体情况看。但起码,在我跟朋友再聊起哪个球员效率高的时候,我能多一个角度去分析了,而不是光凭印象瞎掰扯。
这“真实命中率”虽然听着绕口,算起来也比普通命中率麻烦点,但你要是真想研究研究球员的得分本事,这东西还是挺有用的。我自己这么实践了一遍,感觉对篮球的理解又深了一丢丢,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