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列文森,我一开始有点懵。不是说完全不知道这个人,零星听过,大概晓得是个研究历史的,好像还挺有名。但具体他搞了有啥门道,我是一头雾水。
也是巧了,我那段时间正好在琢磨一些关于咱们近代思想变迁的事儿,总觉得很多流行的说法有点浮皮潦草,想找点有深度的东西看看。有个朋友就跟我提了一嘴,说你可以去看看列文森的书,特别是他那套讲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那家伙,说是“天才般的成就”,这话可是费正清说的,分量不轻。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我得找他的书来看。这年头找书方便,我先是弄到了他比较有名的几本,比如《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这些。拿到手,翻开一看,嚯,跟我平时看的那种历史书不太一样。
然后就是硬着头皮开始啃。一开始有点费劲。他的文字风格,还有他分析问题的角度,都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他不是简单地给你罗列史实,说某年某月某人干了而是喜欢钻到那些历史人物的脑子里,去琢磨他们的思想是怎么变过来的,那种纠结,那种矛盾。
- 我记得我当时看他分析“传统”和“现代性”在近代中国的那个劲儿,一开始觉得有点绕。什么“博物馆化”,什么“历史与价值的分离”,这些词儿听着就挺玄乎。
- 我就拿个小本本,一边看一边记,遇到不懂的词儿或者概念,就停下来琢磨琢磨,有时候还会上网查查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者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他的。
- 关键一步是反复读。有些章节,我真的是读了不止一遍。第一遍可能就是囫囵吞枣,大概知道讲了个第二遍、第三遍,才慢慢品出点味儿来。他那种对思想内在张力的洞察,确实厉害。
在读的过程中,我还特意去找了一些评论他的人写的文章,比如那些提到费正清、史华慈他们怎么看列文森的。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他的,这对我自己消化他的东西帮助挺大。等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能更清楚一点。
慢慢地,我就有点上道了。
我发现,列文森最牛的地方,是他能把一个思想问题,放在一个特别大的历史框架里去分析,而且他特别能共情那些历史人物。他写那些近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和西学之间那种无所适从、那种痛苦的挣扎,写得入木三分。我读的时候,就好像能感觉到那些人的心跳一样。
比如他谈到,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努力想把传统的东西现代化,或者用现代的眼光去重塑传统,但往往又陷入一种“历史的讽刺”。这种分析,就让我觉得,,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看,这么有深度。
的实现嘛也谈不上什么“实现”。
对我来说,这回“实践”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探险和学习。通过读列文森,我最大的收获是:
- 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以前看近代史,可能就是看看事件,记记人物。现在会多想一层,这些事件背后,人的思想是怎么驱动的?观念是怎么变化的?
- 对“传统”与“现代”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光是中国的问题,很多国家和文化都面临类似挑战。列文森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分析框架。
- 写作和思考都受到了启发。他那种严谨又不失文采,既有宏大叙事又能深入细节的风格,虽然学不来,但总归是开阔了眼界。
捣鼓列文森的这段时间,虽然一开始有点吃力,但后面真是越看越有味道。感觉就像挖宝一样,挖着挖着,就挖到金子了。对我自己理解历史,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都有挺大帮助的。如果你也对这些话题感兴趣,不妨也找来看看,绝对不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