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贝伦斯这位老兄,我一开始有点不以为然。不就是搞些工业设计、企业形象那套嘛AEG那个标,还有那些个电水壶,老早的东西了,能有多神?那时候我年轻,总觉得新潮的、复杂的才是好东西。
后来有一次,算是自己打脸了。我那时刚开了个小小的设计工作室,屁大点地方,啥活都接。有家做传统手工艺品的小厂子,想转型,找我给他们重新设计一套品牌形象,包括logo、包装,还有个小展厅的初步概念。老板是个实在人,但他对设计的概念还停留在“龙凤呈祥”、“大红大绿就是喜庆”的阶段。预算又给得紧巴巴的,要求还特别多,说要“既有传统韵味,又要现代简约,还得一眼让人记住,最重要是省钱”。我当时真是头皮发麻,感觉这活儿简直没法干。
那段时间,我焦头烂额,改了十几稿,老板都不满意。 要么嫌太素,要么嫌没“感觉”。我这人犟,越是难啃的骨头,越想啃下来。没办法,只能把自己关起来,重新学习,到处翻资料找灵感。就在那时候,我又碰上了贝伦斯。这回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硬着头皮去啃那些介绍他设计理念的文章,去看他当年给AEG做的那些东西,从厂房到海报,再到员工手册,一整套的。
我发现,这老兄牛就牛在“整体性”和“功能性”上。他不是单单设计一个好看的壳子,他是想通过设计去规范生产、提升效率,甚至影响一种生活方式。比如他给AEG设计的那些电器,线条简洁,没啥多余的装饰,但每一个弧度、每一个部件都透着一股子严谨和耐用。还有他的字体设计,也是为了清晰、易读,服务于信息传达。这不就是老板想要的“现代简约”和“让人记住”吗?而且这种高度统一和标准化的东西,理论上生产成本也更容易控制,不就是“省钱”吗?
我茅塞顿开。于是我试着把贝伦斯那套“少即是多”、“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往这个手工艺品厂的项目上套。过程当然不容易,得说服我自己,然后还得想办法跟老板解释清楚,为啥一个简简单单的几何图形logo,比他想象中的“龙飞凤舞”更有力量;为啥统一的版式和色彩,比花里胡哨更能凸显产品的质感。
我花了好大力气,从贝伦斯对材料的尊重,讲到他对标准化的追求,再引申到现代品牌如何建立识别度。 举了很多例子,也画了不少示意图。慢慢地,老板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将信将疑,总算是被我说动了,同意按我的思路试试。
方案出来,确实挺素净的。Logo就是一个提炼过的传统纹样,用很现代的几何方式去表达。包装也是用的环保素色纸,就靠烫印一点简单的品牌信息和那个logo。展厅设计更是简单,突出产品本身,灯光和陈列都非常克制。我自己心里也有点打鼓,生怕市场不接受。
没想到,产品推出去之后,反馈还真不错。好些年轻顾客觉得这牌子挺有格调,跟那些老气横秋的传统手工艺品不一样。老板也乐了,说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真能卖上价。这事儿过去好几年了,但对我影响挺大。让我明白了,贝伦斯那些看着“过时”的设计原则,很多时候并不过时,关键看你怎么理解和运用。
现在回过头来看,贝伦斯那套东西,最核心的还是“以人为本”和“解决问题”。他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他是真的想通过设计让工业产品更好用、让企业形象更统一、让信息传递更有效。这种从需求出发,追求整体和理性的精神,比单纯模仿个风格、画个线条要难多了。 现在很多所谓致敬大师的设计,看着热闹,没抓住灵魂。要真想从贝伦斯那学到东西,还是得沉下心来,琢磨他为啥那么干,而不只是他干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