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首发”这两个字,总感觉带着一股子新鲜劲儿,像是新出炉的面包,热乎乎的,充满了期待。不管是啥新产品要出来了,还是什么活动第一次搞,都用得上这个词。不光是那些商业上的大事儿,咱们普通人生活中,也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首发”时刻,第一次做成一道复杂的菜,第一次公开演讲,第一次带着娃出门远行,细想起来,都是人生里的小小“首发”。
你问我为啥对“首发”这事儿有点自己的念叨?嗨,这得从很多年前,我参与过的一个小小的“首发”说起。那会儿,我刚搬到一个新的小区,邻里之间都还不怎么熟。几个热心肠的邻居,包括我,就合计着,要不咱们办个小区自己的小报?促进邻里感情,分享生活信息,多这念头一出来,大家热情可高了,都觉得这事儿有意义,必须得“首发”成功!
那段“首发”小报的折腾经历
说干就干,我们立马就行动起来了。 我还记得那会儿的详细过程:
- 第一步,是碰头合计。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要报道小区的好人好事,有的说要提供生活小窍门,还有的说可以登一些孩子们的画。栏目名称也是想了又想,什么“邻里通”、“家园快讯”,定了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叫《我们小区》。
- 第二步,就是分头拉稿子。 我那时候还算能写点东西,就主动揽了几个栏目的稿件。有位退休的王大爷,字写得漂亮,他说他来写发刊词。还有个年轻妈妈,平时喜欢研究美食,她说她可以供菜谱。大家都是义务劳动,热情高涨。
- 第三步,是排版和设计。 这块儿就有点头疼了。我们这群人里,没一个正经学过设计的。后来找了个稍微懂点电脑的邻居小李,他用Word捣鼓了半天,弄了个大概的版式。现在想想,那排版真是……一言难尽,哈哈。但当时觉得,有模有样了!
- 第四步,是印刷。 为了省钱,我们找了家小区门口的小打印店。老板看我们是小区公益,也给了个友情价。印出来几百份,油墨味儿还挺重,但我们拿着那第一期“首发”的报纸,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 一步,自然就是“首发”派送了。 我们挑了个周末,在小区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摆了个小摊,免费派发。刚开始还挺热闹,不少邻居都好奇地过来拿,还跟我们聊几句,提提意见。
那第一期“首发”出去后,我们几个核心成员还凑在一起开了个小小的庆功会。 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开头不错,以后肯定能越办越我们还规划了第二期、第三期的内容,甚至想到了拉点小区周边小商铺的赞助,让小报能持续下去。
可惜,这股“首发”的热情劲儿,没能持续太久。到了筹备第二期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有的人忙工作,有的人家里有事,稿子收不齐了。之前答应帮忙排版的小李也说太费时间,下次可能帮不上了。最主要的是,第一期发出去后,虽然当时有不少人看,但后续的反响平平,也没形成什么持续的讨论。我们辛辛苦苦“首发”的成果,好像一阵风吹过,就没留下太多痕迹。
结果,那份承载了我们许多期待的小区报纸,在艰难地出了两三期之后,就悄无声息地停刊了。所谓的“首发”,也成了“绝唱”。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虽然有点虎头蛇尾,但也让我明白了不少事。一个东西的“首发”固然重要,能吸引眼球,但能不能长久地走下去,靠的还是持续的投入、真正的需求,以及一个能稳定运作的机制。 光有一腔热情,有时候真的不太够用。
现在我看到各种“首发”的消息,心里除了最初的好奇,还会多一份冷静的观察。我会想,这东西“首发”之后,它的生命力能有多强?这也不是说“首发”就没意义,每一次勇敢的尝试,每一次“第一次”的亮相,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勇气的体现嘛只是,经历过一些事之后,会更明白,“首发”仅仅是个开始,后面的路,还长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