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就想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折腾的这个“ak19”项目。也不是啥大事儿,就是自己瞎鼓捣的一些记录。
起因,挺简单的。我自个儿有辆车,不高不低的。但我瞅着,小区里头另一哥们的同款车,总感觉比我的要高那么一丢丢,特别是从侧面看,那个轮拱和轮胎之间的空隙,好像就更协调点。后来聊天才知道,他那款据说是离地间隙19厘米的,我心里就琢磨,这“ak19”的称号,是不是真有啥门道。
我的瞎折腾过程
就是好奇心重,加上手头也没啥大事儿。于是乎,我就决定自个儿动手验证验证。
- 第一步,找工具。 翻箱倒柜找出我那把吃灰的卷尺,还行,够用了。
- 第二步,实地测量。 先量我自个儿的车。我找了个平地,对着说明书上说的那个测量点,趴地上量了好几次。跟我印象中官方数据也差不离。
- 第三步,对比测量。 然后我就去找那哥们,趁他车停那儿,也猫过去量了量。这一量,还真就比我的高了那么一点,差不多就是一指多的距离。
光量个高度,我觉得不过瘾。我就寻思,这差别到底在哪儿?
我仔细瞅了瞅,发现几个事儿:
- 轮胎规格。 虽然轮毂尺寸一样,但他那个轮胎的扁平比好像跟我有点不一样,看着就厚实点。这轮胎外径一大,车身自然就抬高了。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大脚”效应嘛
- 悬挂状态。 我车上常年堆着一堆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后备箱就没空过。他那车,干净!估计我这车常年负重,悬挂多少有点压缩。
- 个体差异? 这玩意儿毕竟是工业品,生产出来有点公差也正常。可能就是那么几毫米的积累,看着就有区别了。
琢磨出来的道理
折腾了一下午,我算是明白了。这所谓的“ak19”,或者说任何车标的那个离地间隙,它是个理论值,或者说是理想状态下的值。真到了咱们实际用车环境,影响因素可太多了。
轮胎的细微差别,车上的载重情况,甚至是你停车的地面是不是绝对水平,都会影响你实际感受到的高度。 不能光看纸面数据。眼见为实,自己动手量量,感觉才最真切。
这回瞎折腾,虽然没啥技术含量,但也让我对这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有了点新认识。有时候,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差异,造成了我们感觉上的不同。生活里这种事儿还挺多的,多观察,多动手,总能发现点有意思的东西。行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下次有啥好玩的再跟大家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