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戴西玛尼亚”遭遇战
嚯,今儿个聊点啥?就聊聊我之前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大麻烦,我私下里管它叫“戴西玛尼亚”。不是说真遇到怪兽了,是碰上个项目,那叫一个难缠,跟《迪迦奥特曼》里那个戴西玛尼亚似的,看着吓人,打起来还特费劲。
起因是这样的:我刚跳槽到一家新公司那会儿,大概是前年,公司说要优化一个老旧的后台管理系统。这系统,年头久了,东拼西凑的,跟个缝合怪似的。领导轻描淡写地说:“小王,这系统有点小问题,你进去看看,梳理梳理,优化一下性能。”我当时心想,不就优化嘛小菜一碟,接了!
结果一上手,我直接傻眼了。那代码,那逻辑,简直就是一坨迷宫!
- 特点一:伪装大师。 表面上看,这系统UI还行,功能按钮也都有。可是一点某个功能,背后能牵扯出七八个不同的模块,有的模块还是N年前外包写的,人都找不着了。就像戴西玛尼亚能伪装成人类一样,这系统表面看着还算“人模人样”。
- 特点二:合体怪物。 这系统最恶心的地方在于,它是由好几个不同时期、不同技术栈的小系统强行捏合在一起的。A模块用Java,B模块用PHP,C模块甚至还有点古老的ASP代码。数据传来传去,格式都不统一,全靠中间件硬转。这就跟戴西玛尼亚是戴西斯星系人合体的身姿似的,看着是一个整体,里面乱七八糟一堆小东西。
- 特点三:弱点难寻。 你想找个性能瓶颈,查A模块,A模块说数据是B模块给慢了;查B模块,B模块说它是实时调C模块接口,C模块那边响应慢。跟戴西玛尼亚似的,那个形似脏器的弱点,平时用装甲裹得严严实实的,你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的实践过程:
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我先是尝试摸清它的结构,画了无数张架构图、数据流图,天天对着那些老代码发呆,跟考古似的。那段时间,我同事都说我眼神迷离,估计是“中毒”太深。
然后,我开始尝试“定点清除”,找那些最卡顿、报错最多的“小型戴西玛尼亚”下手。改了一个BUG,测试半天,发现又引出了三个新的BUG。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小功能的数据同步问题,我跟另一个部门的哥们儿联调了三天,发现是一个早就废弃的定时任务还在偷偷跑,干扰了数据。
那段时间,天天加班,头发都掉了不少。有时候真想学戴西玛尼亚,直接“逃往宇宙”算了,不干了!但转念一想,咱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逃跑的。
的“决战”:
后来实在是被这“戴西玛尼亚”折磨得不行,我干脆拉上几个核心的同事,开了好几次专题会。我们决定不再小打小闹地修补了,这玩意儿的根基已经烂了。我们制定了一个“釜底抽薪”的计划,就是逐步用新的技术栈重构核心模块,然后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替换掉那些老旧的部分。
这个过程也挺痛苦的,新老系统并行了一段时间,数据迁移、接口兼容,忙得焦头烂额。但好歹方向明确了,不像以前那样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差不多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我们终于把这个“戴西玛尼亚”的核心部分给替换掉了。虽然还有些边边角角的小问题,但主体已经焕然一新,性能和稳定性都上来了。那一刻,真有种迪迦用哉佩利敖光线,配合亚特蒂斯号的德拉克炮,把它彻底消灭的快感!
所以说,工作中遇到这种“戴西玛尼亚”级别的难题,别怕。先得摸清它的底细,搞清楚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然后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可以先从它那些小的、分散的“弱点”或者说痛点入手。如果实在不行,就像我们一样,评估一下推倒重来的成本和收益,有时候长痛不如短痛。最重要的,还是得有个团队,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扛,不然一个人单打独斗,早晚被这“怪兽”给吞了。
这就是我跟我的“戴西玛尼亚”斗智斗勇的一段实践记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