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宁这两个字,听起来挺舒服的,有点儿什么恩泽、安宁的感觉。不过一看到这两个字,我就想起来我之前瞎折腾的一件事儿,也算是我自己的一段实践记录,正好跟大家唠唠。
那会儿刚到一个新环境,感觉很多流程、沟通,都挺乱的,效率也不高。大家干活都挺累,但是成果感觉一般般。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搞点让整个氛围“泽宁”一点,就是说,让大家干活顺心点,少点儿糟心事,多点儿实际效益,也算是对大家的一种“恩泽”和“安宁”,当时是这么想的。
我的初步想法和行动
我当时的想法挺简单的:
- 梳理流程: 先把我能接触到的几个主要的工作流程给弄明白,看看堵点在哪儿。
- 找点工具: 看看有没有啥现成的、或者简单改改就能用的工具,能帮大家把重复性的、或者容易出错的活儿给自动化一部分。
- 提个建议: 把我的想法整理一下,找机会跟相关的人说说,看看能不能小范围试试。
说干就干。我先是默默观察了一段时间,把我负责的那块儿反复走了几遍,画了几个简单的流程图,标出了我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扒拉,找一些据说能提高效率的小软件或者在线协作平台,自己先试用了一下,感觉有几个还行。
实践中遇到的磕磕绊绊
理想很丰满,现实挺骨感。 我把我整理的东西,找了个机会,跟我们小组的头儿稍微提了提。他听了之后,也没说也没说不就说“知道了,你先放着”。我当时心里就有点儿凉了。
后来我又试着跟几个同级别的同事稍微吹吹风,想看看他们的反应。结果?
- 有的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这样干习惯了,不想变。
- 有的人觉得,我这是瞎操心,干好自己的活儿就行了,别没事找事。
- 还有的人比较直接,说我找的那些工具,要么太复杂学起来费劲,要么跟我们现在用的其他系统不兼容,要么就是得花钱,公司不一定给批。
我这才意识到,想推动点儿改变,真不是光靠自己一厢情愿就行的。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习惯、利益、技术壁垒、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得考虑。
的“泽宁”状态
的结果就是,我那套“泽宁计划”基本上是无疾而终了。我花时间整理的东西,也就只有我自己偶尔翻翻。流程该咋样还是咋样,大家该怎么干活还是怎么干活。
不过这事儿也不能说完全没收获。 通过这回折腾,我算是摸清楚了这里面的水有多深。我知道了光有好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看时机、看人、看具体的环境。有时候,硬推反而适得其反。
现在再看到“泽宁”这两个字,我心里想的就不光是那种美好的愿景了,更多的是提醒自己:做事得接地气,得一步一步来。 想让环境变得更好(所谓的“泽宁”),可能不是靠提出一个大计划,而是从自己手头的小事做起,慢慢影响,或者干脆就接受现实,先把自己的活儿干利索了再说。 这就是我关于“泽宁”这俩字联想到的实践经历,挺粗糙的,但确实是我自己走过的一段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