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搞了个东西,我私下里管那段经历叫“xuanwo”,就是“漩涡”那个意思。为啥这么叫?因为我感觉自己真是一头扎进去了,晕头转向了好一阵子。
事情是这样的,一开始我接到个任务,或者说是我自己想捣鼓一个功能,大概是想优化一下我们存取数据那块儿的逻辑。我寻思着,不就是改改读写方式嘛能有多复杂?撸起袖子就开干了。
结果一上手,好家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摊子代码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像一张乱糟糟的网。动了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就报错;修复了这边,那边又出问题。我感觉自己就像掉进水里的漩涡一样,被一股力量拖着,不停地打转,找不到方向。
过程中的挣扎
那几天真的是焦头烂额。我试了好几种方法:
- 重构现有逻辑: 尝试一点点梳理,把乱的代码理顺。结果发现越理越乱,旧的依赖像牛皮癣一样甩不掉。
- 引入新的库: 想着用个现成的轮子会不会省事点。结果发现适配起来也麻烦,跟我们现有的东西各种不兼容。
- 推倒重来: 心一横,想着干脆全部重写算了。但这风险太大了,影响范围广,我没那个胆子,也没那个时间。
每天对着屏幕,脑子都是嗡嗡的。感觉就像孙悟空被念了紧箍咒,头疼得不行。吃饭都没啥胃口,晚上躺床上还在琢磨这破事儿,咋就绕不出来了?真是掉进“漩涡”里,自己跟自己较劲。
总算是爬出来了
后来我实在是没辙了,干脆停下来好几天没碰它。我就去干了点别的杂活,换换脑子。过了几天,思路好像清晰了一点。我不再想着一步到位彻底解决,而是退了一步。
我先把最核心、最绕不开的那个点给单独拎出来,用最笨但最稳妥的方法先保证它能跑起来。管它性能好不逻辑顺不顺,先让它活着。 然后,再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处理周边的逻辑,每次只改动一小块,改完就测试,确保没问题再动下一块。
就这么一点点啃,虽然慢,但总算没再出大的幺蛾子。磕磕绊绊地,总算是把那个功能给弄得差不多了,能用了。虽然不完美,但至少我从那个“漩涡”里爬出来了。
回过头想想,这回“xuanwo”经历也挺有意思的。搞技术有时候就是这样,容易钻牛角尖,把自己绕进去。关键时刻得学会喊停,退出来看看全局,或者干脆放一放。死磕不一定有用,有时候换个姿势可能就通了。生活里好多事,好像也是这个道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