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了一下手里的几个投资,感觉有点乱,赚点亏点心里没啥谱。以前听人说过那个马科维茨模型,说是能帮忙看看怎么搭配手里的东西,风险和收益能平衡得好一点。正好有点时间,我就想着自己动手试试看。
第一步,得先有数据。这个是基础。我就把自己关注的那几只股票,还有买的几个基金,过去几年的历史价格数据给扒拉下来。找数据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麻烦也麻烦,得到处找找,然后整理成一个表格,主要是每天或者每月的收盘价。
就是算收益和风险了。这个稍微复杂点。我用电脑上的表格软件(后来也用了点Python,因为数据多了手算太累),算了算这些股票、基金每天或者每个月大概涨了多少、跌了多少,这就是所谓的“收益率”。然后又算了算它们价格波动的厉害程度,波动大就说明风险高,波动小就相对稳一点。这个波动,他们管叫“标准差”或者“方差”,反正就是衡量风险的玩意儿。
开始组合和计算
有了单个东西的收益和风险还不够,马科维茨的关键在于看“组合”。比如我有股票A和股票B,我可以一半一半买,也可以三七开,或者四六开,不同的比例就是不同的“投资组合”。
我就开始瞎试:
- 假设我只买两种,比如股票A和基金B。
- 我试试90%的A配10%的B,算算这个组合整体的预期收益和风险。
- 再试试80%的A配20%的B,再算一遍。
- 一直到10%的A配90%的B。
这么搞下来,每种比例都能算出一个收益和风险的“点”。如果你有好几个投资品,比如三四种,那这个组合的可能性就更多了,算起来更麻烦,所以我后面直接上代码跑了,不然手算得累死。
然后,把这些“点”画出来。我把算出来的每一个组合的风险(横坐标)和收益(纵坐标)都标到一张图上。密密麻麻打了一堆点之后,就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了。
找到那条“有效边界”
马科维茨理论里有个核心的东西叫“有效边界”。说白了,就是在这堆组合里头,找出那些最“划算”的。怎么算划算?
- 在同样的风险水平下,收益最高的那几个组合。
- 或者说,在同样的收益水平下,风险最低的那几个组合。
把这些“最划算”的组合点连起来,就形成了一条向上弯的曲线,这就是所谓的“有效边界”。在这条线上的组合,理论上都是比较优的选择。线内部的点,要么是风险相同但收益更低,要么是收益相同但风险更高,反正就是不如线上的点“有效”。
捣鼓半天,总算把图画出来了。看着那条弯弯的线,心里大概对这些投资品的搭配有了点感觉。比如,能明显看到,如果我想要高收益,那风险肯定也得上去;如果想稳妥点,收益期望就得放低点。这条线给了我一个直观的参考,知道不同的搭配大概会落在哪个位置。
这玩意儿也不是万能的。它基于历史数据,过去表现好不代表未来一定行。而且市场变化快,黑天鹅事件啥的也预测不了。但对我来说,这回实践最大的收获,不是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投资比例,而是让我对风险、收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具体、更量化的认识。不再是凭感觉瞎蒙,而是有了一套思考和分析的框架。以后再调整投资,心里能更有谱一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