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没事儿,就琢磨了一下“顿首”这个词儿。之前看些老书信或者古装剧里,经常冒出来,大概知道是磕头的意思,但具体咋回事儿,一直没太搞明白。
我就按字面意思理解,想着“顿”就是停顿一下,“首”就是脑袋。那合起来不就是脑袋快速点地磕一下?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
自己上手试试
光想没用,得试试。我就在家找了个瑜伽垫铺地上,打算模仿一下古人。
- 第一步是跪。这个好办,直接就跪垫子上了,双膝着地。
- 第二步是俯身。身体往前倾,双手也得配合着往前放,我学着电视剧里的样子,把手放在膝盖前面一点的地上。
- 第三步就是“顿首”了。脑袋往下低,朝着手背或者手前面的空地儿,轻轻碰一下地面,然后立马抬起来。
试了几次,感觉有点怪怪的。有时候用力大了点,额头磕得有点疼;有时候又太轻了,感觉跟没磕似的。心里琢磨,这“顿”一下的火候还真不好掌握。自己一个人在家这么干,感觉有点傻乎乎的。
琢磨琢磨背后的意思
做完动作,我就开始想了。这肯定不单单是个动作。我翻了翻手机查了些资料,发现这“顿首”讲究还挺多。
它确实是磕头,但主要是表示尊敬。不像咱们想的就是低三下四那种,古时候平辈之间写信或者见面,有时候也会用这个礼节,表示对对方的敬意。更多时候是下级对上级用。
关键在于那个“顿”字。不像“稽首”那样,头要停留一会儿,“顿首”是头碰地就抬起来,时间很短。这可能体现了一种比较快速、或者说相对没那么隆重的敬意?我也说不反正感觉跟长时间趴那儿磕头还是有区别的。
还看到说,写信的时候结尾用“顿首”。这个我以前还真没注意,就是表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尊敬。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一个动作,变成书面语里一个表达敬意的词儿了。
实践后的感觉
虽然就是在家简单试了试,前后也就十来分钟,但感觉对“顿首”这个词儿的理解确实具体了点。以前看书看到就是个词儿,现在脑子里能大概有个画面感,知道古人是这么个动作。
感觉挺有意思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包含了古代那么多礼节和人际关系的讲究。虽然咱们现在基本不用了,但了解一下,也算是对老祖宗文化的一种学习。实践出真知这话,有时候还真不假,哪怕是这种小小的模仿实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