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想写点技术干货的,结果翻硬盘里一堆旧资料,突然瞅见个名字——霍亮。这人,现在提的人可能不多了,但当年在咱们那个小圈子里挺有名气。为啥想起他?嗐,纯属偶然,但也勾起了我的探究欲,索性放下手上的活儿,把他那些事儿彻底扒拉了一遍。
第一步:信息大杂烩
嘛我打开电脑,直奔那个啥度,噼里啪敲下“霍亮”俩字。好家伙,蹦出来的结果五花八门,有搞学术的,有做投资的,还有拍电影的!得,没辙,先加限定词。我又试着输入“霍亮 程序员”、“霍亮 创业”,范围一下子缩小了不少。几个熟悉的论坛老帖和行业新闻慢慢浮出来,这下心里大概有谱了,此霍亮就是彼霍亮——那个搞技术后来创业的。
光靠搜索引擎不行,太零碎了。我又翻墙爬了几个老程序员扎堆儿的论坛,关键词一个个试。运气不错,真被我挖出来几个七八年前的热帖,里头还有他本人的ID回复过。这帮老伙计说话实在,也没啥包装,信息量大。
第二步:抽骨干理线头
资料像雪花片一样扑过来,看得我眼花。我扯了张A4纸,开始瞎划拉,试图捋出几条主线:
- 这人最拿手
- 干过啥叫人印象深刻的事儿?
- 咋着了?
越划拉越清晰,霍亮身上真有挺鲜明的标签感:
- 底层技术狂热粉: 不止一篇文章提到,他对操作系统底层和编译器着了魔似的痴迷,动不动就自己写工具链,说那些现成的框架“不够干净”、“效率是渣渣”。论坛里有段他喷主流框架的发言,那叫一个痛快淋漓,现在读着都带劲。
- “死轴”得吓人: 好多当年跟他共事过的人都提过,这人轴得不行。就一个问题,他能跟人在办公室里、线上会议里,争得脸红脖子粗,非得论出个子丑寅卯来。有人说这叫“极客精神”,也有人说纯粹是“人缘差、情商低”。
- 创业是场马拉松,他起跑太猛: 他自己拉了个摊子搞基础技术平台,想法那叫一个超前,技术也确实硬核。但坏就坏在,他太沉迷于技术本身了。看过一篇早期报道,他团队员工抱怨,产品方向来回变,为啥变?因为霍老板自己又捣鼓出个新技术思路,觉得更牛逼,非要把之前做的推翻重来。好家伙,几个投资人都被他这玩法搞怕了,钱不敢往里扔。
第三步:拼凑关键碎片
骨架有了,得往里头填点血肉。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几个片段是:
- “轮子哥”真不是白叫的: 他那项目早期文档里,密密麻麻全是他自己造的轮子!大到分布式任务调度框架,小到日志处理工具,能用开源成熟的偏不用,嫌人家“不够完美”,非得亲自操刀搞一套。结果?平台基础部件是贼漂亮,产品功能却没几个拿得出手的玩意儿。
- 跟投资大佬拍过桌子: 这事在圈里传得挺广。据说有家大机构的合伙人,挺看好他技术实力,但苦口婆心劝他先做个“能用”的东西出来占领市场。他倒直接怼回去,说投资人“不懂技术”“只会看钱”,话赶话越说越僵,吵得差点掀桌子。后来再有投资人上门,一看他那个轴劲儿,谈都不谈了。
- 从“独角兽苗子”到销声匿迹: 查到他创业公司的工商信息变更,看得我一阵唏嘘。早期融资确实挺顺,算是当时的准独角兽梯队。结果几年后再一看,股东名单换了几轮,注册资本缩了好几次水,一次变更显示他本人退出了,公司业务方向也面目全非,跟当初喊得震天响的技术平台半点关系都没了。
那点念想
敲完这些资料,心里有点五味杂陈。霍亮这人,技术底子绝对是真金白银,那股子对技术的执着劲也很罕见,甚至有点让人佩服。问题就出在,他把技术理想和商业现实彻底割裂了,甚至有点藐视后者。
看他的经历,突然想起自己头一回创业摔的跟头。虽然没他那么夸张,但也有点那个味儿——总觉得技术够强、够完美,用户自然会买单。结果?东西做出来,曲高和寡,市场压根不认账。碰了几次壁才明白,技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光自己觉得牛逼没用,得用户觉得值才行。霍亮那套打法,只适合待在实验室里,或者躺在硬盘里当个人作品,真扔到市场上搏杀,九死一生。说到底,偏科太严重,在商业世界里就是行不通,这学费是真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