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看羽毛球比赛,注意到女双那个叫张殊贤的姑娘,个子挺高,打球挺猛的。她之前跟郑雨搭档,世界排名还挺靠前,我看过她们几场球,那配合,啧啧,确实厉害。
看着她们在场上那种默契,你防守我进攻,你往前我退后,看得我心里直痒痒。我就琢磨着,这双打是不是比单打更有意思?一个人瞎打没啥劲,两个人配合起来,应该挺好玩的?
心血来潮的实践
正好周末,我就把我那老邻居老李给薅出来了。他也挺久没活动了,一听打球,还挺积极。我俩找了个学校的空场地,想着模仿一下专业选手的样子,搞个“男双”组合。
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 热身阶段: 互相吹捧阶段,都觉得自己当年也是“球场小旋风”。
- 开打阶段: 灾难开始。是发球,不是下网就是出界。好不容易发过去了,对方随便回个球,我俩就开始抢。经常是球在中间,我俩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完美错过。
- 配合?不存在的: 我往前冲,他也往前冲,后面空档大得能跑马。他去接后场球,我也跟着退,结果前面又没人了。还有几次,球就从我俩中间慢悠悠落地,我俩互相看了一眼,都以为对方会去接。
- 沟通基本靠吼: 啥战术、跑位,根本顾不上。球过来了,就喊“你的!”“我的!”结果经常是我喊“你的!”,他也喊“你的!”,然后球落地了。
打了不到一个小时,我俩都累得够呛,主要是心累。捡球的时间比打球的时间还长。得分?不提也罢,反正谁也没赢,羽毛球赢了。
实践后的反思
这回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看别人打球和自己上手完全是两码事。以前看张殊贤她们比赛,觉得有些球接得轻松,有些配合理所自己一试才发现,这里面学问太大了。
特别是双打:
- 信任感: 你得相信你的搭档能处理好他那一半场地,甚至能在你失位的时候补上来。我跟老李显然没这默契,互相不信任,导致覆盖范围重叠或者出现巨大空档。
- 预判和跑动: 专业选手那种跑动,不是瞎跑,都是有预判的,知道对方可能回什么球,自己和搭档该往哪里跑。我俩基本上是球到哪儿人跟到哪儿,还经常撞车。
- 持续压力下的稳定性: 看看人家的排名,像张殊贤她们,之前世界前五,后来排名有波动,这都是在高强度对抗下,每周比赛的压力。状态稍微差点,排名就可能掉。我们这种玩票的,打几分钟就累趴了,人家一场比赛下来,强度可想而知。
这回自己下场实践,虽然打得稀烂,但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明白了,羽毛球双打真不是简单的1+1=2,里面的配合、意识、信任太重要了。以后再看张殊贤她们的比赛,我会带着更多的敬佩去看,这帮专业运动员,确实付出了太多我们看不到的努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