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聊聊我之前折腾“艾斯卡”那档子事儿,也算是个实践记录。
起因
事情得从我们那时候处理一堆用户反馈数据说起。当时数据量不大不小,但挺杂乱的,用Excel手动筛来筛去,眼睛都快看瞎了,效率还贼低。团队里有人提了一嘴,说是不是可以试试“艾斯卡”这个方法,据说能自动抓取关键信息,听起来挺神的。
摸索阶段
我对这“艾斯卡”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是于是我就开始到处打听,翻了翻内部的一些旧文档,又问了几个老同事。搞了半天才明白,这“艾斯卡”不是什么现成的软件,更像是一套流程,或者说是一个半成品的脚本框架,据说是之前某个项目留下来的。
动手实践
知道了大概是个我就决定自己动手试试看能不能跑起来。
- 我得准备数据。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反馈文本,先整理成它能识别的格式。光这一步就花了我小半天,各种复制粘贴,调整格式,累得够呛。
- 然后,找到那个所谓的“艾斯卡”脚本。脚本是用Python写的,里面注释也不多,看起来有点年头了。
- 我得配置环境。我本地的Python环境跟脚本要求的还不太一样,缺这个库少那个包的。我又上网查,一个一个安装依赖,中间还报了好几次错,折腾了好一阵子才算把环境搭
- 终于到了运行脚本的环节。我把整理好的数据喂给它,心里还有点小期待。结果,命令行窗口“咔咔”跑了一会儿,直接就报错退出了。
调试与挣扎
报错了就得解决。我对着错误信息,一行一行地看代码,猜它到底想干嘛有时候是数据格式不对,有时候是代码逻辑有点小问题,还有时候是某个依赖库版本冲突。
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都在调试这个破脚本。改了试试,不行;再改,再试。感觉自己不像是在搞数据分析,倒像是在考古,对着一堆老古董敲敲打打。
反复试了几次,有一次总算跑通了,没报错。输出了一些结果,看起来像是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和情绪倾向。但是,结果的准确度嘛只能说差强人意。很多明显重要的信息没抓出来,反而抓了一堆没啥用的词。
最终结果与反思
我折腾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艾斯卡”这个东西算是勉强能跑了,但效果离预期差得太远。自动化的程度不高,准确性也成问题,感觉投入的时间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我们团队内部也讨论了一下,觉得这玩意儿可能当时有它的应用场景,但现在来看,有点过时了,维护起来也费劲。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继续在这个“艾斯卡”上投入精力,转头去找了些更成熟的现成工具。
这回实践给我的感觉就是,有时候听起来很厉害的东西,实际用起来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工具这东西,还是得看合不合适,新旧不重要,好用、能解决问题才关键。瞎折腾一些不靠谱的东西,纯粹是浪费时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