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之前琢磨“赛义德”这事儿的一段实践经历。这名字听着挺玄乎,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想法,一段自己跟自己较劲的过程。
起因是啥?大概是前年,工作上遇到一个坎儿,项目不顺,跟合作方那边沟通也老拧巴。他们是国外的一个团队,咱们这边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他们那边就是各种不理解,反过来也一样。一来二去,心里就有点堵得慌。
那段时间我就在想,为啥?都是干活儿,怎么思路差那么多。光是技术问题吗?好像也不全是。我就开始瞎琢磨,是不是咱们看问题的角度,或者说被“塑造”的看法,本身就不一样?
瞎琢磨阶段
刚好那会儿网上冲浪,偶然看到有人提起“赛义德”和他的《东方学》。我就去搜搜,大概解一下,说是讲西方怎么构建对东方的“想象”和“认知”。这一下就戳中我。虽然书我没立马找来看,但这个概念,就是“被建构的认知”,让我觉得有点意思。
我就想,这不就是我跟那帮老外合作时遇到的情况嘛我们可能都在用自己的一套“滤镜”看对方。这“滤镜”是哪儿来的?怎么形成的?我就想搞搞清楚。
我的实践过程
这事儿没啥计划性,就是零零散散地做。主要分几步:
- 第一步:找信息,但不深究。 我没去啃那本大部头的《东方学》,我估计也啃不动。我就找些介绍性的文章、书评、还有一些讲跨文化交流的帖子看。主要是想抓住那个核心意思,就是视角差异是怎么来的。
- 第二步:联系实际,反思自己。 我开始回忆跟国外团队沟通的细节。哪些地方是纯粹的技术分歧,哪些地方是带着各自的“想当然”?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默认对方应该跟我们想的一样,但实际上人家那边的环境、习惯、甚至思维方式都不同。这反思挺重要的,让我没那么容易就把问题怪到对方头上。
- 第三步:尝试代入,换位思考。 开会或者邮件沟通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停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看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觉得某个功能上线快是第一位的,他们可能更看重流程的完美和文档的齐全。没有绝对的对错,就是优先级不一样。我试着去理解他们那个优先级背后的原因。
- 第四步:调整沟通方式。 知道有差异,就得调整。以前可能直接说“这事儿就得这么干”,后来就改成“我们这边通常是这样考虑的,原因是一二三,你们那边是怎么看的?” 多问一句,多解释一步,效果确实好不少。虽然还是有磕磕绊绊,但至少没那么拧巴。
的一点感受
所以你看,我这个“赛义德”实践,跟人家学者的研究差远。我就是借这个概念,用来反思和调整我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它更像是一个工具,帮我撬开一点固有的思维模式。
整个过程下来,我没成为什么专家,也没搞出什么理论。但对我自己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遇事儿不那么容易钻牛角尖,更能意识到“,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开放一点的心态,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我觉得都挺有用的。
就是这么个粗糙的实践过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