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文马”这东西
最近,瞎琢磨一些老掉牙的玩意儿,翻书的时候碰上个词儿,叫“文马”。第一眼瞅着,这马还带“文”字?是说这马有文化,还是咋的?
我就手欠,赶紧查查。折腾半天,搞明白,原来不是说马儿会写字念书。
- “文”,在这里头,大概意思就是有花纹、有文采。
- “文马”,合一起,就是说那马身上的毛色,不是单一的颜色,而是带着漂亮花纹或者斑纹的。
像什么《左传》、《史记》里面都提到过。比如《左传》里说,当年宋国为赎回他们的大官华元,就给郑国送“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乖乖,一百套车,配上一百组(四匹一组)这种带花纹的马,那场面肯定挺晃眼。还有说当年为救周文王,找好多宝贝,其中就有“骊戎之文马”。
搞清楚是搞清楚,就是一匹长得比较花的马呗。但这就让我想起以前干活儿时的一件事儿。
那会儿接个活儿,需要我们把一个老物件的样子给详细记录下来,不光是尺寸形状,关键是它表面那些个纹路和年代留下的痕迹,都得弄清楚。客户要求特别细,说这关系到后面的修复和仿制。
当时真是头大。 那玩意儿表面的纹理,比这“文马”身上的花纹复杂多。光线稍微变一点,看着就不一样。颜色也是,深一块浅一块,还有各种细小的磕碰、磨损。我们几个人围着那东西,又是拍照,又是画图,又是写文字描述,折腾好几天。
想着不就那么回事嘛大概画画写写就行。结果?几个人弄出来的记录,对不上!你看这块是个点,他看就是个小坑;我说这颜色偏黄,他说偏棕。真是邪门。
没办法,只能一点一点抠。
- 定好统一的光源。
- 拿放大镜看。
- 分区域,一小块一小块地描述记录。
- 还得交叉检查,确保大家描述的是一个东西。
过程那叫一个枯燥、磨人。就跟琢磨这“文马”到底长啥样似的,你得把细节给抠出来。古人就俩字儿,“文马”,给我们留下一堆想象空间。但我们干活儿不行,得实打实地把这“花纹”给记录明白,不然差一点儿,后面可能就全走样。
你看,不管是古代的“文马”,还是咱们现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有时候难就难在那些细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花纹”上。弄懂它、描述清楚它,这本身就是个挺实在的实践过程。今天琢磨这“文马”,又让我想起那段抠细节抠到眼花的经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