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之前处理那个屏幕“mura”问题的经历,真是搞得人头都大。
初遇难题
那时候我们接手一批新的显示屏模组,刚开始生产没多久,品检那边就报过来,说屏幕显示有斑块,不均匀,亮一块暗一块的,尤其是在纯色背景下特别明显。行话里好像就管这个叫“mura”。我们都以为是来料的问题,就是屏幕本身质量不行。
排查过程 - 换料
第一步,换屏。 那还能咋办?赶紧联系供应商,换几批次的屏试试。结果?换好几家供应商的货,问题依旧,有的批次好点,有的批次更糟,但就是没法根除。这时候就意识到,可能不完全是屏的问题,或者说,不只是屏的问题。
排查过程 - 拆解分析
第二步,拆! 没办法,只能把那些有问题的模组拆开来,一层一层地看。我们把LCM和那个触摸屏(TP)都先排除,因为换过都试。焦点就落在中间那层把它们粘一起的玩意儿,叫啥OCA胶的。
拆开一看,确实发现有些模组,特别是角落或者边缘地方,那个胶好像不太对劲。有的地方感觉厚一点,有的地方薄一点,还有的隐约感觉有点胶的痕迹或者气泡残留。我们就琢磨,是不是这个OCA胶本身性能不行,或者贴合的时候出问题?
排查过程 - 工艺制程
第三步,查工艺。 既然怀疑到贴合,那就得去产线上盯着看。我们当时用的是全贴合工艺。检查半天设备,什么压力、温度、时间,都调又调。一开始怀疑是不是压力不均匀,导致胶流动不一致。我们就加垫片,调整压合的力度和方式,试好几种方案。
还有就是清洁。 贴合前那个除尘清洁也很关键,一点点灰尘都可能在贴合后被压成一个点,影响显示。我们就加强清洁工序,换更高级别的无尘布,增加检查频次。效果有一点,但还是没完全解决,尤其是那种一大片的淡影,感觉跟灰尘关系不大。
找到症结 - 多方面因素
后来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好几个因素凑到一起。
- 材料本身: 我们还是换一种性能更好的OCA胶水,特别是那种抗黄变、流动性更稳定的。旧的那种胶,在某些温湿度条件下,或者受到特定光照后,性能确实会有点变化,导致应力不均,就出现mura。
- 工艺控制: 贴合工艺的均一性太重要。我们优化设备的压力分布,确保整个屏幕表面受力均匀。还有就是那个真空环境的控制,抽真空要彻底,不然残留空气也是个隐患。
- 设计考量: 虽然我们主要搞生产,但也跟设计那边提建议。比如屏幕边缘区域的走线设计,有时候也会间接影响到贴合后的应力,虽然这个改动比较难。
最终效果与体会
一番折腾下来,效果总算是出来。 通过换胶水、严格控制贴合工艺参数(特别是压力和时间的匹配)、加强环境清洁,那个mura不良率是哗哗地往下掉。记得当时从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降到个位数,后来稳定在很低的水平。虽然不能保证百分百没有,但至少良品率大大提高。
搞这个mura,真是个细致活儿,得有耐心。从材料到设备再到操作手法,哪个环节出一点点问题,都可能反映到屏幕上变成那种难看的印记。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地试错、分析、再试错。经验嘛都是这么一点点磨出来的。现在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心里就有底多,知道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去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