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人提起“普列托”这个名字,一开始我还纳闷儿,这谁?干啥的?后来稍微打听一下,发现好家伙,有好几个人都叫这名儿,有搞摄影的,还有搞音乐的。就喜欢自己动手试试,搞清楚是咋回事。
我的实践过程
我就先从那个搞摄影的罗德里格·普列托入手。为啥?因为我看过他拍的几部电影,当时就觉得那画面挺抓人的,但没细想是谁拍的。这回正好对上号。
第一步:找片子看。
我先上网搜搜他都拍过哪些电影。嚯,单子还挺长,跟不少大导演合作过,像李安,马丁·斯科塞斯啥的。我就挑几部名气比较大,或者我有点印象的片子,打算重新捋一遍,专门留意他的摄影。
- 我先重温《断背山》。这部片子当年看就觉得风景拍得真美,但这回看,更留意他怎么用光,怎么拍那些广阔的景色和人细腻的感情。感觉特别克制,但力量都在画面里头。
- 然后去看《色·戒》。这个片子氛围感很强,旧上海那种潮湿、暧昧的感觉,很多时候是靠镜头的光影、色彩烘托出来的。我就盯着看,他是怎么打光的,镜头怎么移动的,确实有讲究。
- 接着又找《爱尔兰人》。这部片子时间跨度很大,看的时候我就琢磨,他是怎么通过画面来表现不同年代感的。感觉色彩和质感上确实有变化,挺厉害的。
- 看《沉默》。这部片子看得我有点难受,主要是气氛太压抑。我就观察他是怎么用镜头的,很多自然光,画面有时候挺粗粝的,跟那个主题特别搭。
第二步:边看边琢磨。
看这些片子的时候,我不是光看剧情。我就像做实验似的,暂停,倒回去,反复看某几个片段。心里就琢磨:
- 这个镜头为啥这么拍?是想突出
- 这光线是自然光还是打的灯?效果有啥不一样?
- 他用什么颜色来表达情绪?暖色调?冷色调?
- 镜头是稳稳地架着,还是手持晃动?感觉有啥区别?
我就这么一部部看下来,一部部琢磨。有时候还拿个小本子记几笔,不是啥专业的分析,就是自己的直观感受。
实践后的感受
这一通看下来,感觉收获还挺大的。以前看电影,主要就是看个故事,看个热闹。开始会下意识地留意画面。
我发现:
- 普列托这哥们儿确实技术挺全面的。拍不同类型的片子,他的风格也会变,不是一套嗑儿用到老。有时候感觉很写实,有时候又很有表现力。
- 他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确实挺牛的。能用这些东西帮你更好地理解人物和故事的氛围。
- 看他拍的片子,感觉他不只是在记录,更像是在用镜头讲故事,参与叙事。
这回对“普列托”这个名字的探索实践,主要就是通过看电影、琢磨摄影这个方式进行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就是个爱好者瞎琢磨,但也感觉挺有意思的。起码以后再看电影,多一个欣赏的角度,也算是没白费功夫。
实践这东西就是这样,自己动手去试试,总能有点儿不一样的体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